我们赢了抢救,却输给了预防:中国脑梗发病数30年激增201%

近日,武汉大学宇传华教授团队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了中国1990年至2021的卒中疾病负担,并顺势预测了2040年的境况。

全球疾病负担数据(英文简称GBD) 是指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数千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一系列年度研究数据。


它的目标是回答一个核心问题:


“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当前正受哪些健康问题困扰?严重程度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全球疾病负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它系统地量化了全球、各地区和国家层面,由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造成的健康损失。


您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套用于衡量全球公共卫生的“标准尺”和“仪表盘”。


这把标准尺,还常常被各国政府间接地用于公共卫生决策。


比如,《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摘要》中的很多数据就来自全球疾病负担。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和关键。

由于疾病的滞后效应以及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体系仍存短板、生活方式剧变、始终是卒中第一大风险因素的高收缩压的持续存在等多层次原因。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人数可能依然会因过去积累的高风险人群而保持高位。

也正因此,研究团队预测我国缺血性性卒中的标化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可能会延续到2040年。

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同时也意味着高企的卒中终生罹患风险。

该研究指出,我国女性的卒中终生罹患风险高达36.7%,而男性由于更高频的吸烟和饮酒行为,其终生罹患还要高出4.4个百分百,即41.1%。

这种性别差异和终生罹患风险一样,都属于全球最高水平。

当然,过去的30年,我们在与卒中的斗争中也并非一无所有。比如在死亡率上我们就成功地“扳回一城”。

比如脑溢血的死亡率。研究指出,相比1990年,2021年脑溢血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50.71%。

除了用以回答有多少人死于这种病的死亡率,在研究卒中的危害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数值。


这个数值就是早死损失健康生命年YLL和带残生存健康生命年YLD的比值YLL/YLD。


它所揭示的是卒中这种特殊类型的疾病究竟是通过夺人性命,还是通过致残来造成负担与损失。

最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卒中的YLL/YLD比值由1990年的20.13降至了2021年的9.48。

在30年间,一个核心的公共卫生指标发生超过50% 的变化,这绝对是一个巨幅的、惊人的下降。

但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

中国卒中的疾病谱系,已经从一种“高致命性疾病”转变为一种“致命性与致残性并重,且致残负担相对凸显”的疾病。

这一变化和事实的背后,是我国急性卒中抢救水平的提升。

但卒中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长期面对卒中的残疾困扰,家庭和社会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康复和照护压力。

正所谓,一人中风,全家“发疯”!

所以,该研究在世界卒中日到来之际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中国卒中防控虽在急性期管理、死亡率降低上取得了进展,但挑战仍严峻,思路需转换。

首先,缺血性卒中已成卒中防控的重中之重。

有效防控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了扫除人民追求健康幸福生活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的关键一战。

其次,在优先推进缺血性卒中防控的同时,更要警惕风险因素的持续演变。

比如,坏胆固醇取代固体燃料家庭空气污染成了卒中五大风险因素之一,而环境颗粒物污染的影响则更加凸显!

卒中防控任重道远,你我仍需加倍努力!

参考来源:

1、Wang J, Xiao CL, Cheng Z et 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disease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40. Chin Med J 2025;138:2452–246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