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最简单的分类,唐诗可以分为两种:
古体和近体。
古体又叫古风,
其实跟古不古没有关系。
叫它古体,是为了跟近体相区别。
因此我们可以说,但凡不是近体的,都是古体。
那么,近体跟古体又有什么不同?
近体必须讲格律,古体不讲。
所以,唐诗基本知识的重点,就是
格律
平仄
格律诗最重要的要求是平仄。
平仄就是声调的分类。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
分别是:
阴平:比如妈(mā)。
阳平:比如麻(má)。
上声:比如马(mǎ)。
去声:比如骂(mà)。
顺便说一句,上声的“上”要读如赏。
妈、麻、马、骂,刚好四声。
四声一分为二,就是平和仄。
阴平和阳平就是平,读起来比较平和。
上声和去声就是仄,读起来不那么平和。
但这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却不是这样。
入声
古代汉语也是四声,但跟现代汉语不同,
分别是:
平声:比如沙(shā)和啥(shá)。
上声:比如傻(shǎ)。
去声:比如厦(shà)。
入声:比如杀(sha)。
这四个声调,就叫平、上、去、入。
以上的例子,都以a为韵母,广义地说都算同一个韵部。
但在 现代汉语,妈和麻都是平,马和骂都是仄。
在古代汉语,沙和啥都是平,傻、厦和杀都是仄。
古代汉语是一平三仄。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掌握的,最难的是入声。
比如下面这两组:
A:巴,差,纱,鸦,渣
B:八,插,煞,鸭,轧
你能分出哪一组是平,哪一组是仄吗?
A是平,B是仄,因为B组在古代都是入声。
还有发、七、出、接、习等等,现在读平声,古代是入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元代以后,入声字在北方方言中分配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中了,这就叫入派三声。
所以唱北曲,比如元杂剧和元散曲,是没有入声字的。
但是唱南戏和南曲,还有。
所以许多南方人,比如江浙人和湖南人,还能分辨出来。
不过北方人也用不着纠结,因为可以查韵书。
另外,入声字的特点是声调短促。
读唐诗的时候,注意一下还是能领略韵味。
粘对
弄清楚了平仄,就可以讲要求。
要求很简单,不妨概括为两句话:
本句中要交替,
对句中要相反。
比如杜甫《登高》中的两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华摄影
上一句的平仄结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就叫“本句中要交替”。
上下两句的平仄关系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叫“对句中要相反”。
本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相反,就叫对。
否则就叫失对。
那么,什么叫粘?
第三句和第二句平仄要相同,否则叫失粘。
因此后面两句便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的平仄关系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基本上也是对的。
只不过百是仄声,多是平声,不太对。
但这没关系。因为每个字都对,也太难了。
因此,原则上只有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字要讲究,其他的可以马虎。
这就叫: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当然,不是所有其他字都不讲究,也有不能马虎的。
比如“平平仄仄平”格式的第一个字,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的第三个字都不能随便,
因为平脚的句子不能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
但这是写诗的要求,不是读诗的,我们可以不管。
总而言之,平对仄,仄对平,就是对。
平粘平,仄粘仄,就是粘。
对就是相反,粘就是相同。
开始要对,然后要粘。
相同之后又相反,相反之后又相同,读起来就特别好听。
这是音乐之美。
现代汉语的写作虽然没有那么多硬性规定,但是掌握了平仄的 规律,是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旋律感和节奏感的。
这也是读唐诗宋词的好处。
押韵
再看杜甫那四句诗的平仄关系。如果不马虎,该是这样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面好像也有点问题:仄仄平和平仄仄,失粘了。
但这是必须的。
因为除了第一句,格律诗的单数句最后一个字都只能是仄声,双数句则只能是平声。
为什么呢?
因为双数句是一定要押韵的,而且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像黄巢《菊花》诗那样押仄声韵,是破格。
仄声韵在唐代,主要用于古体诗。
大量用于格律体,是在宋词。
古人写律诗,要严格依据韵书来。
但这也是写诗的要求,不是读诗的,我们可以不管。更何况时代不同,很多字读音变了,想管也管不了。
比如按照韵书,冬和东是不押韵的,可怎么弄?
所以,就算现代人写格律诗,韵也可以放宽。
必须讲究的,除了平仄,就是对仗。
对仗
对仗就是两两相对,就像仪仗队。
不过,仪仗队两列是相同的,对仗却有同有异。
具体地说就是:
词性应该相同,
词意可以相近,
平仄必须相反,
用字不能重复。
还看杜甫那两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对仗关系是:
无边对不尽:平平对仄仄,形容词对形容词。
落木对长江:仄仄对平平,名词对名词。
萧萧对滚滚:平平对仄仄,副词对副词。
下对来:仄对平,动词对动词。
每个字都对上了,而且词性丰富,堪称名句。
这是文学之美。
近体诗关于对仗的规定是:
五律和七律的第三、四两句(颔联) 和五、六两句(颈联)都必须对仗。
一、二两句(首联)随意。
七、八两 句(尾联)一般不对。
绝句则可对可不对。
对仗是汉语言文学特有的修辞手段,学会对仗对写作是很有好处的。
以上唐诗的基本知识选自于我和李华合作的新书《读唐诗》。
春联
现在顺便说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都是对仗句。
与诗不同的是:
对联单独存在,前后没有句子。
字数也不限,可长可短。
其中挂在门口的叫门联。
过年期间挂在门口的叫春联。
春联以七个字的居多,因为太短不好看,太长又贴不下。
对联对格律的要求不那么严,但是我今年送给各位网友的春联还是很讲究的。
上联是:
笋破冰泥辞岁尽
下联是:
梅开雪野盼春来
两句的平仄关系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关系是:
笋对梅,名词对名词,植物对植物。
破对开,动词对动词。
冰泥对雪野,都是有定语的名词。
辞对盼,动词对动词。
岁对春,名词对名词。
尽对来,动词对动词。
这幅春联表达的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