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说得有理,不过,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似乎是全人类、全体学者的事,而不是某一个学者的事。如果我要格物致知之后,才能诚意正心,才能修齐治平,这有点不好理解。
王阳明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知,不是知识,而是知善恶,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那事物一来,我就拿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
所以他对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你总得有个善恶对错的标准,才能诚意正心嘛。就像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做事不要太出格,这个格,就是做事标准的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
华杉:
我是否认为王老师对、朱老师错呢?非也!
学习第一是立志,第二是敬畏老师,哪敢评判老师的对错!第三呢,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去晓得标准答案。不要答案,要行动。
朱老师的格物致知,我们要照做,笃行;王老师的格物致知,我们也要照做,笃行。
这就是我们的“学习学”,要学习,先得懂“学习学”。
“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如果你去把这七十二家说法都看看,或许还有收获。
郑玄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孔颖达:“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两位前辈老师的解释很一致,他们都在王阳明之前,也在朱熹之前。他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你想什么就来什么。格,是来的意思。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你心恶,恶就向你聚拢。
另外,我们在学习上也讲一个道理,我们孜孜以求答案,往往是因为没找对问题。当我们找对问题,就会发现,满世界都在向我们提供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