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电影里我们看过入殓师的故事、寿司师傅的故事……那些普通职业者带给观众的感动和冲击,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影片,它有不亚于日本电影的文艺气质,不亚于日本电影的质朴温暖,不亚于日本电影的厚重细腻……这部拍摄于1999年,后来机缘巧合漂洋过海去了日本,2001年上映时广受好评,并感动了无数人的片子,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我们先随镜头看看湘西山区的景色,绿得简直要滴出来:山是一峰接一峰的绵延;水流潺潺,冲击石块形成的细波,再配上背景音,清新质朴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青山绿水之间。
影片讲述了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主人公是父子俩,以长长的邮路为明线,父子情为暗线,故事推进中父子二人渐渐消除了隔阂,自然流畅,标准中国式的克制含蓄,又掩藏不住的深情。
邮路全程两百多里,经过多个村落,沿途人烟稀少。影片拍摄是在晴天,单程走了三天。但是南方多雨,倘若下起大雨来,这条路有多难走可想而知。所以在儿子的记忆里,父亲有时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父亲忙得连打骂他的时间都没有,对父亲除了陌生甚至有些害怕。这一次,算得上是父子二人第一次单独相处这么长时间。心路会不会比两百多里的邮路还难走呢?
父亲工作特别细致:山路上给人让路要靠右,邮包轻拿轻放,看到在信封上贴了5毛钱的,要记得买邮票贴上…父亲还告诉儿子,做一个乡村邮递员可不简单。对特殊家庭特殊情况要用心区别对待,片中的盲人五婆,孙子是方圆几百里唯一的大学生。可是,这孩子自从上了大学,就再没回过山里,除了新年贺卡和春节汇款单,再没半点音讯……父亲于心不忍,十天半个月就给五婆塞点“孙子寄来的钱”,读没字的“信”:奶奶,你身体怎么样?我挺好的,你有什么困难记得跟乡邮员说……
一趟还没跑完,儿子心里替父亲感到不值:忙活了大半辈子,没个一官半职,还落下一身病。他以为,乡邮员来了,村民们会兴奋地围上来,事实上,人影儿都没有一个...父亲说:谁专门等你来啊?又不是视察的,还让人家夹道欢迎啊?儿子不满:送信这么苦,乡里村里的,也不给你写封表扬信?父亲说:写过,我没让发,哪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儿子还想反驳,但是当他和父亲准备离开村子,看到村民们得知父亲退休,赶来相送时,儿子心有触动:不能说我爸什么也没得到,至少这些乡亲们,肯定会想他的。
父子之间想法的差异,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比如,对父亲照顾五婆的行为,儿子就不理解: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事是她孙子该做的,你应该去告诉她孙子;再比如,儿子觉得可以搭搭便车,或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公交或班车。父亲却说: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怎么跑邮路?晚上在侗族村庄参加婚宴时,遇到相谈甚欢的美丽侗族姑娘。父亲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娶一个侗族姑娘?儿子说:不,我不想她像我妈那样,离开了山里,一辈子想家。这趟邮路,为他们之间互相理解打开了一扇门……
在最后的下山路上,父子俩决定抄个近路:蹚过一条小溪。父亲就是因为以前蹚多了凉水,才落下的病根。儿子说,这次你不要受这个罪了。他背起了父亲,他以为父亲会很重,结果却发现,他还没邮包重。他忽然想起村里人说的: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而此刻,父亲在儿子的背上泪流满面。
从五婆对父亲的信赖,到乡亲们在村口和父亲告别,再到侗族村落特意等到父亲送信的日子举行婚宴……可以看出山里人对父亲的敬重,也可以看出父亲和山里人一样简单淳朴。有趣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父亲抱怨:山里还这么复杂。儿子出人意料的说:”生活是复杂的”。父亲这才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
影片还讲述了爱情、人和狗狗之间、人与人之间、对事业的执着、对人生梦想的追逐……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些都是生活中避不开的问题。每个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坚持自己的选择,这部90年代的影片,让我们看到了那一辈人对生活交出的答卷!
经典语录
1.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2.公事公办,人不求人啊一般大。(父亲)
3.儿子:小时侯,妈给我讲山里的事,我就问她,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
父亲:你妈怎么说?
儿子:山里的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面——舒服。
4.我怕他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儿子)
5.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儿子旁白)
6.儿子:他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山没有别的。
父亲:谁说没有想头?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7.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