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网上曾有过热议,日本管理大师在《低智商社会》中的一段写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我无从考证此事的真伪,也不关心网络上的口水漫骂,但 “护短”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要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是不爱阅读了。
我用观察到的四件事来佐证:1.地铁以及大多数的公交场所,全是低头看手机一族;2.自家的孩子上了小学至高中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读过的书是不是个位数?3.许多人家里是不是有许多只看一半没读完的书。4.女人们,你的衣服、包包、鞋子数量是不是比你家书多多了。
众所周知,以色列人的阅读量是世界之最(据说每年平均每人读书64本),一方面是因为图书的价格较便宜,另一方面,在《圣经》中有句名言:“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对犹太人影响深远。看来“犹太复国运动”不只是口号,更变成了以色列人的实际行动。
那我们为什么不爱读书了?
1.信息化时代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快餐式文化和碎片式学习带来的后果就是只读不思考了,而实际上,不思考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2.学校的语文教学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足够的人文含量,教材不错,可惜“厨子”手艺欠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几十年前的“尸检式”语文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把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早就扼杀了。
3.当然还有时间问题,生活压力问题,阅读动力问题等等......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两位朋友让我敬重。每天有晨读习惯的一位大姐姐,文字虽少,但品茗、阅读、一支笔,一缕晨曦,常常让我隔着屏幕就有美好的画面感;还有一位是我的同事领导,天天坚持笔耕不辍,令人钦佩。与优秀的人为伍总会容易被感染到那满满的正能量。其实,自己也是酷爱读书写作的。十年前,在英国学习期间,写了十几万字的游记,从人文、地理到历史、哲学,每天满血沸腾的写作热情,至今难忘。没有微信前,也曾经常写些文章在一些网站发布...只是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鸵鸟心理反倒越来越不想让别人了解真实的自已了。
让我重新拾起写作热情的是前几天发生的两件事:1.爱人和我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患癌只有不到六个月的生命了。让我重新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感触。如果有一天自己变成一捧尘土,我能给后人留下的恐怕只有文字和思想,让我的后代从文字中了解到他们的祖母,太祖母,太太太祖母是个多么有想法的老太太。2.每天看到女儿阅读的小身影,总会让我想起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问她一年能读多少本书,丫头认真地算了算,家里买的,学校漂流到的,书馆和同学互借的,能读四五十本吧。于是,我汗颜到无地自容了。所以在女儿的感染下,我决定改“邪”归正。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说明写作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能把写作当成是阅读的延伸,用文字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怎样制定小目标呢?减少应酬,远离手机,睡前静心阅读的时间总会有的。不再为了考试、生存、升职这些目的读书,只为自己的兴趣读书,将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最后用宋代大儒朱子的一首诗来勉励自己:“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不可轻。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