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有助于他成长的引导,引导他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遇到困难挫折不轻易放弃。基于这种期许,我们会给孩子很多夸奖,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厉害”,“你做的真快”。可是,你是否知道,有时候不当的夸奖,反而会让孩子止步不前,畏首畏尾。
德韦克等人指导了一项包含几百名学生的研究,这些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早期。一开始研究员给这些学生十道非常难的非语言型的智商测试题。他们大多完成的不错,当他们完成后,研究员会对他们表示赞扬。
赞扬有两种方式,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赞扬:“哇,你做对了8道题,这个成绩非常棒,你在这方面很聪明。”
对于另一部分学生,研究者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进行了赞扬:“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非常努力。”他们并不会感到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他们受到赞扬的是他们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
这两组人的起点完全相同,但在研究员的夸奖后,他们的走向开始不同。
对能力的夸奖让那些学生们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也表现出了所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所具有的特征:让他们选择的时候,他们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有所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不想做任何可以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
而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夸奖的学生中,有90%的人希望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他们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特征: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喜欢有挑战性的,能够学到新知识的任务,失败并不能证明什么,反而能从失败中学到新东西。
之后,研究者给这些学生一些新的难题,他们完成的都不太好。被夸有能力的学生们此时此刻已经认定他们自己一点也不聪明。如果成功以为着他们很聪明的话,那么不太成功就意味着有缺陷。
对那些被夸努力的学生来说,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他们并不会将其看做失败,也不认为那会反应出他们聪明与否。他们依然热爱难题,而且很多人说,难解的题是最有意思的。
研究者们后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经历过那次新的难题以后,被夸奖有能力的学生表现直线下滑,甚至不如最开始,因为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而那部分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表现越来越好,用高难度的难题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夸奖的角度不同,孩子解读到的信息也会有巨大差异。
被夸奖有能力的孩子,形成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拥有了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很聪明,很有能力,天赋”这样的夸奖,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评判,当孩子得到这种评判以后,他就会设法证实,并维护。所以他不敢挑战更难的任务,因为证实一旦失败,那就意味着自己是不聪明的,没有能力的,不完美的,这对孩子自信心是巨大的打击。
“你很努力”这样的夸奖,让孩子解读到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评判。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我可以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改变策略,坚持练习,同时我可以有很多成长和领悟。
所以,如果要鼓励孩子,让他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那就告诉他:“我看到你一直在坚持努力地练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改变方法,你现在已经慢慢理解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