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后,《ICU出来后的90后》又再一波霸屏,把中年、青年的疾病、焦虑放到无限大,大家开始纷纷了解保险,连在老家中心医院的副院长同学以及南方医科大学的女教授同学,都来资询了,要知道,在我前面三年的沟通中他俩可一直是同学群里呼声最高的拒保分子。他们同事都在疯狂的买保险、买了很多重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之前购买了重疾,发生文中岳父的疾病、90后的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重疾赔吗?作为一个较真的人,我去查看了大量的重疾保障病种,将文中的关键描述及重疾可以靠的条款标识出来,与理赔部老师做了近1个小时的沟通, 整理大概如下:
流感或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没有专门的重疾病种,当病情恶化到一定程度会有两个病种靠近,一是深度昏迷(流感和ttp里患者都出现了昏迷状态),二是终末期疾病(ttp患者,文章里讲到了医生建议放弃治疗),备注:不是所有的重疾保险都有终末期疾病,特别是目前市面上的多倍赔付的重疾,几乎没有这个病种。
条款解释:深度昏迷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格拉斯哥分级在5分以下(与ICU医生确认过,这个评级由主治医生来评);
第二:持续使用呼吸机96小时以上。
再回头看文章,患者从19号完全昏迷到23号开始有意识,刚好昏迷4天,因为没有医疗档案,仅凭作者描述,这里不确定是否有96小时,也看不到医生的评级结果,但从描述上看极有可能达到了重疾的深度昏迷。
此处理赔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理赔案例,客户患脑膜炎达到了深昏迷申请重疾理赔,第一项格拉斯哥分级在5分以下条件已满足,ICU使用呼吸机的时候,超过96小时,但在28小时的时候,脱机了4小时(医生治疗时会做尝试性测试,看脱机以后是否可以自主呼吸)。理赔中就出现了争议点:一种观点是没有满足持续96小时使用呼吸机,所以不予理赔;一种观点脱机只是临床基于某些考虑做的尝试性动作,最后病人还是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满足条件,所以应予理赔。最后保险公司采用了第二种观点,予以理赔。
* 小知识:“深度昏迷”病种是参照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标准,大陆是照抄过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满96小时呢?那么我们来看看轻疾保障。目前有很多公司的重疾产品额外给付轻疾,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轻疾病种:
文章里写到“到了MICU,医生告诉家人,建议放弃”,这里已经符合了第二条的“积极治疗已被放弃”,而理赔过程中,最难确定的往往是第一条是否满足。
终末期疾病是一个兜底性条款(这个病种也是照抄美国、加拿大等成熟保险市场),在判定这个疾病是否会在未来6个月内死亡的过程中,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只能通过过往已有的资料、更多是依靠相关专家的经验去做预判,去推断类似疾病存活期多久,本身就是缺乏医学文献支撑的,所以要开具相关证明是非常难的,在国内,医生为了医院、为了自己,也为了对方方面面负责、不可能轻易开出这样的诊断证明书。下面的段子也体现出了我们照抄国外条款,但因为国内外观念差异带来的窘境。
这是我在网上搜的理赔案例,相关案例很少,但看得出来,条款虽死板,但目前保险公司理赔还是相对灵活且人性化。
本人只做本次问题的整理,不带入个人观点,所以本期报告到此结束。由此其实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
1、我的保险,只买重疾?只买医疗?到底如何才可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
2、疾病的事前、事中、事后,除了保险,还需要哪些?
3、重疾保险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4、重疾发生理赔争议的时候,保额、保险本身的类别、代理人在公司的影响力是不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5、如果代理人在公司的影响力也是因素之一的话,是不是违反了保险公平的原则?
和理赔老师深沉的话题结束后,说到经验与标准的时候,有一个话题有点意思,理赔老师问我,为什么同样的文献、同样的医学知识,会有不同的结果呈现出来,为什么有些医生挂号费5元、有些医生挂号费200元?我说,这可能也是最后人与机器的分水岭,机器是标准的产物,人的存在价值就是在标准之外去通过经验、情感交流等去创造价值。
最后,用理赔老师引用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话“信任,起源于重逢”来结束本次整理,希望自己永远保持好奇心,做一个靠谱、值得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