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热”现象说开去
文/高平六中王晨阳
最近,一则名为“考研复试331逆袭390”上了微博热搜,道其原委,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近日落下帷幕,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招考复试环节,一名初试为390分的杨同学被初试成绩仅331分的陈同学反超,在网上引发巨大争议。初试相差近六十分,在招考二比一的拟录取环节,如此巨大的分数差距,对于我们基础教育从业人员而言,很难接受。难道分数的差距不就是能力的体现,难道分数不足以证明一切吗?如果不是,那么拼命学习考高分有何意义?
那就要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说起,我们基础教育以高考为纲,在高考面前,分数就是唯一的标准,多得一分就足以干掉千人,大家都对这种评价体系习以为常。其实,从大学开始,这种考试制度就发生了分歧,从分数为纲的单一评价体系变成了多元发展。不是你分数越高就越有优势,而考研是一项双向选择,就目前协和医学院目前官方的声明而言,本次考试核查严格,对两位考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进行了多方考查,未发现复试存在违规行为,考生成绩有效。
大量细心的网友扒出了被录取同学的科研成果,原来在本科期间,该同学就已经做出了多个科研学术成果,近一篇发表在SCI上影响因子为6.58的科研著作就足以撬开中国顶尖医学院的大门。
网上如潮的网友热议和近亿的关注度也体现了考研在当今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考研,兴起了一股“考研热”。
近年来,考研人数一路攀升,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普遍选择。据研招网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已达创纪录的377万,其中不乏二战三战考研的大学生,竞争加剧,考生考研复习备考便更加努力才有被心仪院校录取的可能,可是现在的工作岗位已经十分饱和,本科学历足以应对绝大多数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水平,可是人们还在固执地追求更高学历和名校光环的加持,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从“内卷”现象说起来,所谓“内卷”,其实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或达到某种确定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到另一个高级模式的现象。通俗来讲,就是指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得更多的资源。资源总量固定不变,导致每个人都付出了远超必要条件的努力。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一场不必要的竞争之中,而这场竞争的结果是:多数人亏了,只有少数人赚了。
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明明大家都可以本科毕业去工作,但是那些考研的就有更好的工作。所以现在每个人都考研了,到最后研究生的工作跟以前本科生的一样。
现在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其实考研热也是现在的就业内卷下的一个必然结果。想当初自己一六年考研,那时候的考研还相对简单,有分数就能上,而现在,动辄上万的培训班和院校指导,考研人数的录取比例,都说明了现在的考研已经成为“一条龙”式服务的链条。“考研热”其实也说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诚然,就业难不应该成为“考研热”的理由,在毕业季到来之时,就业还是考研,都应该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为了逃避就业和片面追求学历,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考研热”的背后,是对低学历遇冷的恐惧。即使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摒弃“唯学历论”,学历迷信、歧视和贬值的现象仍在发生。如何以更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估人才质量,将学历和职位“松绑”,让考研成为毕业生个人发展的选择而非社会机制的强迫,才是给考研“降温”,延缓社会竞争内卷化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