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则在高铁上的“让座纠纷”又让“让座”这个词成为了热点。
高铁上,A女子见B女子带娃不易,主动让座给B女子,自己则出去溜达了2个小时。
当车上越来越拥挤,A女子只好回到自己座位上,B女子非但没有主动说声谢谢,反而觉得这是应该的,A女子顿时心生不悦。
后来A女子上厕所的时候用力掀起桌板,险些夹到B女子小孩的手指,导致矛盾激化,最后双方大打出手。
双方似乎都有“应该”的理由,A女子认为,我让座了,你就应该说谢谢。B女子认为,你不在座位上,座位就应该给我的小孩坐。
到底什么是应该的?
1.什么是应该的?
我们一出生,“应该”这个词就伴随着我们,或者说被这个词所裹挟着成长。
小时候,你妈说,你“应该”穿秋裤,不然你会很冷。
上学了,老师说,你“应该”好好读书,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工作了,你爸说,你“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好好过日子。
几年后,你妈又说,你“应该”结婚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娶不到老婆了)。
又过了几年,你爸又说,你应该要生小孩了,我和你妈想要抱孙子了。
开始你很反感这个词,但等你的小孩出生了,“应该”这个词似乎瞬间变得亲切起来,你开始把这个你曾经无比讨厌的句型,用在你的小孩身上,而且用得还很顺手。
说到这,让我想起我太太跟我讲了一个事情:
因为女儿每个周末都会上一次舞蹈课,其中有一个孩子妈妈,每次来的时候,都会带一些零食过来。
课间休息的时候,她会给她女儿吃点零食,同时都会分一点给另外一个小朋友。
有一次那位带零食的妈妈有事不能来,是她爸爸带孩子过来的,因为爸爸不认识另外一位小朋友,所以他给小孩吃零食的时候就没有给到另外一位小朋友。
你猜结果怎样,没有分到零食的那个小朋友,跑过来质问他的女儿——为什么没有分零食给她。
我们很多时候,总觉得很多事情是应该的,理所当然,所以理直气壮,我们都活在“应该”的世界中。
2.有些人正在尝试着“不应该”的事情
提到让座,就不能不提到老人,新闻上,很多老人因为年轻人不给他们让座,破口大骂,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网络上曾经报道过,一个老奶奶和孙子一起上车,车上剩下一个位置,老奶奶让她17岁的孙子去坐,自己去逼隔壁20来岁的年轻人让座,还讽刺到:“现在的年轻人书都白读了,都不知道给老年人让座。”结果被年轻人怼了回去:“为什么不让你的孙子让座呢?”
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不由感慨: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都变老呢?
可能都不对,有一群老人,他们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似乎做着一些“不应该”的事情:
2013年,郑州市20多位老年人志愿者走上街头,倡议“给年轻人让座”。
这群老人里面,有一位80岁的老人,他认为,很多时候老人乘坐公交车,一般都是逛公园或者去买菜,路程一般都比较短。
而很多年轻人上下班的乘车时间都比较长,工作了一天也比较累了,老年人应该多体谅,也给年轻人让座。
这真是老人圈里的一股清流,其实老人描述的场景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触。
由于生活压力大,很多年轻人为了节省房租,都选择在较为偏远的地方租房,上班的通勤时间,基本都要超过一个小时。
当他们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上公交车或者地铁,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可以休息下,这时,如果一个老人站在你面前,你让还是不让呢?
让座的标语本质上倡导给最有需要的人让座,而不是见到“老弱病残孕”就一定要让座。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吃完晚饭,精神抖擞准备去跳广场舞的老人和一个拖着疲惫的身躯还饿着肚子的年轻人,哪个才是最需要的人?
让座从来只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
3.帮助了别人,别人应该说“谢谢”吗?
“让座”事件中,让座的A女子回到座位的时候,看到对方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一句谢谢也不说,也就来气了,觉得这个座位白让了,自己好心却得到这样的回应。
于是越想越不爽,才有了后面用力掀桌板的举动,引发了进一步的冲突。
帮助了别人,对方是否要说谢谢,这又似乎引发了新一轮的道德评判。我在网上看过一位妈妈教育孩子的话,我想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别人不说谢谢没关系,我们尊重ta,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也是不一样的。
别人不说谢谢没关系,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帮助他,只要你帮助他了就非常棒。
别人说不说谢谢没关系,只要当别人帮助你时,你说谢谢就行了,你会成为一个懂礼貌、知感恩的好孩子。
别人不说谢谢没关系,你对他说谢谢,感谢他提供一次让你帮忙的机会,这样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在帮助别人之前,试试想想这4句话,也许会让帮忙来得更加真心实意。
我们总是给道德扣上“应该”的伪装,去绑架别人,伤了别人,又伤了自己。
道德,从来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他人的。
帮助你是我的美德,但用它来绑架我就是你的缺德了。
我是@飞翔的海马,80后知识猎人,专注知识管理与认知升级。欢迎关注我,一起终身学习,用学习活出100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