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仔细观察,侧耳倾听,伸出手掌去碰触抚摸,才能真正理解建筑的价值。不必去刻意分析、解释、理解,只要全身心地置身其中,就能感到满足,受到鼓舞,让人活力满满,就好像一个富有疗效的温泉。——是谁这样感性?
去年读了《在北海道盖面包屋》一书后,我认识了二分之一的作者中村好文,认识他了从一砖一瓦到一笔一语的建筑与行文风格,于是开始好奇,想要了解中村先生的其他著作。
今年首读的是中村先生的《我的意中建筑》。“25个空间,跨越8个世纪,遍布10个国家。一砖一瓦凝结建筑之美,一字一句尽显中村先生的学者实力。”宣传语没有言过其实。25个空间,我心向往之的也为数不少,比如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被中村先生称作献给书之精灵的神殿,再比如塔可夫斯基喜爱的废墟——圣·加尔加诺修道院、马蒂斯留下的光之宝箱——玫瑰礼拜堂、立在森林里的十字架——奥塔涅米礼拜堂以及索尔克生物研究所——被誉为20世纪献给生物学的“神殿”,还有六易其稿的萨伏伊别墅、有着128扇防雨门口的掬月亭,最为特殊的要属位于斯德哥尔摩郊外的林地公墓了,“风景中的葬礼”的设计者以“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等建筑闻名于世,这里不仅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也不知不觉成为中村先生心目中“与故人告别的最理想的场所”。噢,还有日本大正时期的知名建筑之一——囚禁过众多思想家的丰多摩监狱,中村先生用“雅致牢房”来称呼。那么这样特别的建筑的使用功能又如何呢——“我的房间位于二楼,朝南,只要天晴,整天都能看到阳光。眺望的景致也不错。每天还可以晒两个小时太阳。晒太阳给了我很多帮助。这个监狱的结构跟我以往待过的任何地方都有所不同,跟西方书籍里你熟悉的伯克曼书里的画一模一样。牢房还很新,干净又舒适。”(出自某著名思想家的《狱中音信》))
相信我,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尽情展开描述。可反复品味后,反而是这样的细节表述最终得以浮现:“石墙以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形状,逐渐崩塌并消失在水中。就连沉在水中的石头,也摆得很好看!”挑选这样的石头时,以及挑好后决定如何摆放,建筑师一定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果不是同样愿意为建筑倾注全部心血的人,是不能感同身受曾经有人为建筑付出的努力与热情的。
我不是建筑师,但同样愿意感受这美好而真实的筑梦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