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种梨》篇,文字不多却很有意趣。虽不至于让人捧腹大笑,但足以令人会心于莞尔。
话说有一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子。他的梨子“颇甘芳,价腾贵。”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这倒是无可厚非的。可巧有一位破衣烂衫的道士,站在他的梨车前想要乞讨一个梨子。或许是道士不修边幅,邋遢的形象影响了卖梨者的心情,又或者感觉“颇甘芳”的梨子有被道士玷污的风险。总之,很是不爽。于是他就大声呵斥道士,然而道士无动于衷,没有一点儿要离开的意思。以是乡人大怒,甚而至于骂骂咧咧。如此一来,道士也很不开心,于是乎就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一车梨子有上百个,而我只讨要一个,对你来说也算不上有多大的损失,为什么这样生气发怒呢?这时候旁边的人也劝说卖梨者挑一个不太好的梨子送给道士算了,但乡下人执拗得很,就是不肯白送梨子给道士。吵嚷多时,临近的店伙计不堪其扰,于是就自己出钱买了一个梨子给道士。
由此可知,乡下人是很讨厌道士的,甚至对他很是鄙夷。呵斥道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怒而“叱骂”确实过分了。虽然乡人小气刻薄,舍不得一个梨给道人,但道人得到别人的赠梨之后却极为慷慨。他对众人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吝惜,但我有好的梨子拿出来请大家吃。有人就说,既然你有了梨子为什么不自己吃呢?道人回答道,我就是需要这个梨核做种子。“于是掬梨啖且尽”,之后就上演了一出“乾坤大挪移”的精彩好戏。
只见道士“把核、解铲;掘地、覆土;索汤、沃灌。”动作潇洒,一气呵成,引得“万目攒视。”奇迹出现了:但见萌芽渐大,俄尔成树“枝叶扶苏”;“倏尔花,倏尔实”,芬芳扑鼻以致硕果累累。道人摘下果实遍分众人,顷刻而尽。道人似乎意犹未足,又拿起铲子“丁丁良久”把树伐倒,这才志得意满地扛起梨树步履从容地走了。颇为可笑的是乡人也被道人的表演所吸引,他杂立在人群中,目不转睛地看着奇迹发生直至完结的全过程。至于他是否也分享了道人的一枚梨子就不得而知了。然而等道人走了以后,他回头一看,让人更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自己车上的梨子竟是荡然无存,最为可气的是车把还少了一个。他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道士所散的梨子都是自己车上的。气急败坏之下,赶忙去追道人。谁知道人无影无踪,却在一处墙根儿下发现了一截断车把。他这才知道,道士所伐的梨树就是这个东西啊。结果,“一市粲然。”
乡人固然是鄙陋可笑的,但聊斋先生此篇《种梨》的用意并不在此。文末,他又讲了较乡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另一种人。他们家道优裕却吝惜成性,亲朋登门求助脸上就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并且推三阻四,振振有词;有人规劝他们,就会更加气愤,甚至父母兄弟之间都会锱铢必较。然而一旦迷失心性沾染毒赌,刀斧加身则倾囊而出,但求活命。那个乡人与他们比起来还真是小巫见了大巫。
乡人虽愚,却也可爱。由于悭吝,他所失去的不过是一车梨子,一截车把,徒增人笑。与那些财雄势厚却斤斤计较,宁可舍弃亲情,甚至身家性命也不愿意不失去钱财的人相比,这个乡人不知道有多么的幸运!
听闻有更甚于二者的,或为妄谈,愿博一笑。若有不适或呕逆,概不负责。曰:一人俭吝,无以复加。尝痢疾,遗之屎;既竟,持箸而拨察之,寻获一豆完好,遂浣而食之。
嗟夫!鄙吝如斯,诚让人无语也。
赞曰:一梨不与,兹事亦小;乡人吝果,素封惜命,轻重有辨乎?清平如斯,或鄙而哀之,遭逢乱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噫!悲哉!
卧云渔风
20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