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吴伯凡老师计划讲一年课程。听完他的第一单位,除了晕还是晕,试着对内容进行梳理,以此加深印象。
1.感觉的“原罪”。感觉就是自己感知到的真实世界,何罪之有?每个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受外部世界,获得认识体验,经验教训。但器官有其内在局限,所有外部信息都要通过电子信号传递至大脑,分析研判,发出指令,支配身体做出反应。既然是信号,信息,就存在虚假、残缺,或错误的可能,比如幻肢疼痛,有人手臂不存在了,却能感到手指的疼痛,纯属幻觉。
感觉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结果,大脑无法看见系统运行流程,哪怕得到错误信息仍不能做出准确解读,一律视为现实存在。我们所谓“感受世界”,不过是感受那些经过加工处理后的脑电波信号,至于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可靠,大脑无力辨别,只能照办。因此,凡事均听命于自己的感觉,行动必然遭遇误导。
于个人而言,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来自何处,最大的陷阱是不知道自己以深陷其中,感觉像个官老爷,容易被自己人——感觉,蒙蔽,忽悠,却不自知。
2.感觉制品公司。作为感知的器官,大脑提供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可能是错误或不准确的,加工后的产品必然存在次品、赝品。如果观众戴着3D眼镜看电影,一位不知情的人走进来,看到的画面自然与其他人不同。同样的画面,体验却完全不同,不是人的问题,是视觉设备不同导致的结果。我们看到眼前的事物,是自己制造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每个人如同摸象的瞎子,坚持而固执的认为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的。
人类在漫长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感知器官,那些伴随人类一路演化而来的动物,在各自的世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生态位,进化出专属自己的感知器官。蝙蝠用超声波辨别方向,狗用嗅觉寻找猎物,人用大脑统治世界,每个物种都拥有风格迥异的“核心竞争力”,谁也无法替代谁。感知作为必备生存手段,遵循“最小作用力”原则,只要满足生存条件,便不再贪心去占有更多更强资源,耗费自身能量。
由此可知,感知器官是有缺陷的,感觉生产是有成本的,感知加工出的产品是值得怀疑的。认识自己之所以难,就难在自我否定,自知之明。如何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唯一办法——出现问题,立即纠错。发现问题的最佳路径是反思自己,怀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这种反思的速度不能用年、月衡量,要用天,或阶段,这是个人、组织“复盘”的价值所在。“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3.认知与刷卡。什么是品牌?是让你瞬间想到的某个产品,比如苹果、华为,小米。你可以不假思索,全然接纳某个产品。相反,被你瞬间拉黑、瞬间放弃的品牌就是一个坏的品牌。成为品牌是一种修炼,其背后有非常复杂的系统支持。我们之所以卸下武装,第一时间接受某个品牌,是因为在此之前这个品牌在心中反复出现和强化,最终成为头脑中最强的信号,其他品牌的信号被其屏蔽压制。
品牌的特征特点的反复出现,逐渐成为自我的潜在认知,久而久之,它在我们头脑中就有了通行证,一旦涉及此类品牌的产品,便快速在头脑中刷卡,快速通关。相反,其他品牌因缺少这一环节而无法通行,被挡在“门外”。
4.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认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方法是改造自己的“心”。因为一切都是“心”塑造出来的,世界是心创造的产品。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改变认知的唯一方式是改变背后的支持系统,即改变你的“心”。
所谓认知,本质是神经元之间建立起一种固定连接。所谓学习,本质是神经元之间反复强化连接,重复、重复,最终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知,是学习,是一种设备运行后的结果。知也是未发动的行,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两者同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