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把傅真的《泛若不系之舟》看完,上次看她的《藏地白皮书》才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这本书比之前的厚,是一个原因,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书没有以前专心了。期间玩游戏、刷微博和朋友聊天什么的,总会有各种事情穿插其中,时间被打散了,整个人的注意力也没以前集中了,真是一种不好的状态。就在开始写这段话之前,还刷了半个多小时的淘宝。真的有那么多事吗?并没有啊!
傅真的博客“最好金龟换酒”被我收藏在收藏夹里,可我并没有去认真看她更新博客,准确说,没怎么看。关注了毛铭基的微博,知道他们又去日本啦又去哪里哪里了,然后看到底下评论大多是:你们感情还是这么好,好羡慕你们,你们一定要幸福之类的,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在我看来总是显得太过随意,大多也就是一扫而过,并不会多思考什么。而拿到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对旅行,对宗教,对爱情,又多了一份理解,而这些是长微博或者博客文章所不能给予的。哪怕是相同的文字,在屏幕上看到的和捧着纸质书看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或许是我还没适应“电子版图书”吧!
印度、泰国、老挝、缅甸,虽离中国很近,但我并不了解。地理不好,历史欠佳,对这几个国家的印象停留在不太富裕,佛教,热爱水果,不太平之类的。而跟随着傅真的行程,透过她的文字走过这几个国家,明显感觉到几个国家之间的差异。
印度等级分明,佛教起源,纱丽很漂亮,有钱人真有钱穷人也真穷,婚礼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三毛的娃娃新娘。
泰国对性别的宽容度高于其他国家,傅真提的也大多是“内心是女孩子的男生”,据说心理学上把这种称为“性别认同障碍”。我虽然不能理解这种感觉,但觉得每个人都有做最真实自己的权力,男女也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方式,并不是坚不可摧的真理。
缅甸很穷,似乎国内政局不太稳定。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看得也确实有些吃力,好在书中提到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之前看过,所以大概能理解傅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状态。
知识的缺乏,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悟。即便走相同的路线,我也看不到相同的风景,更不会有如此的收获。因为我对宗教一无所知,对历史一无所知,即便站在吴哥窟,即便踏上那样的土地,我大概也只会拍一些到此一游的照片。就像之前去颐和园,完全不知道什么,最后也只能跟着游客走,然后拍几张照片证明自己来过。最尴尬的是,在昆明湖的十七孔桥上拍的照片,被人误认为在杭州西湖拍的。景点的日益趋同,连到此一游的意义都不大了。可是如果转念一想,我去某个地方并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到此一游,而是因为我没去过,想去看。只是如果在去之前对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多做一些了解,可能感受会更多一点,而不只是简单的闲逛,或许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间隔年旅行或许令人向往,而更让人羡慕的恐怕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十几年还是如故。转身去看身边的人,不用过多的言语,对方便知道你在想什么的奇妙之感,恐怕很多人一生也体会不到吧。或许爱情的姿态有千百种样子,如此这般的,令人羡慕。
故事开始于西藏,本书结束于西藏,十多年,城市在变,心境在变,故事的主人公在变,不变的是,我们依旧相信,相信这世界的美好,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