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寻人不遇》第七天,作者比尔·波特到达古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所学的诗人王维、杜甫、柳宗元、韩愈、杜牧名字很熟悉,他们诗词学过一些,但不完全了解。跟据他们诗的风格了解到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诗魔是白居易、诗神是苏轼、诗豪刘禹锡、诗狂是贺之章,诗佛是王维,诗鬼是李贺。
不同年龄段在学古诗词,在用古诗词。不过现在的孩子们,学古诗词是幸福的,学对了方法,享受其中就更幸福了。
一、从周边小孩子学习古诗词,收集到的学习方法有。
一种是每天背诵一篇古诗词,目的就是提升记忆力和考试分数。
另外一种听讲座:如豆神教育中的姜天一、赵伯奇的一些北大清华学子联合讲一些诗词背景知识,讲得很透切,不过这个正版很贵,即使买了正版,为了版权知识收费只能回看半年。
中国诗词大会的专家学者,属于学术级别的,康震……他们对背景知识和词义的理解就属于殿堂级的。
我家是读幼儿园大班孩子,每周学习古诗词一首,当天能背诵,跟她交流后,对诗词意思还是有大概的了解的,对自己喜欢的诗人还排位,第一位王湾,第二位李白,第三位李清照,上周学了杜甫《春望》,她的感悟就是诗很感人,但背景知识可能不会拓展太多,孩子小肯定这样的方式没问题,但对于上小学和初中光是靠背诵以这种方式有点消耗孩子。
接下来我还是要进行准备对她学习的每周一诗,通过查阅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品成就、写诗的相关背景出发进行查阅资料进行补充,来拓宽孩子对诗的理解消化,也从小培养对我国诗人、诗歌文化的一种热爱和爱国情怀。我准备列到每周一的周计划当中+爸爸每周周末一条新闻挖掘。
二、谈资
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或诗人写的诗文,实际上是思想的高度提炼总结,非常精炼。流传几百上千年,代代相传,在平时和人交流过程中,别人时不时的恰到好处脱口而出的说出成语或诗文或金句,感觉读了很多书,爱学习、有文化内涵。
三、世界文化有相融之处,但也存在差异,国与国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不同视角感悟也有所不同。特别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引来了纵多国家探索的兴趣、想了解中国文化。
对自己有触动几件事。
(一)原来还觉得去了一些地方,直到遇见一个做生意的女同学,到长寿来邀我一同去跟她谈事情,在一旁我只有听的份,她所说的地方去过,却说不到一块,因为她去过的地方了如指掌,卡卡角角都晓得,随便说一个小地方或道路、街角,我都是不知道的,当时觉得自己游得挺打脸的,感觉就是到此一游、拍了些照片。
(二)朋友在日本上班近5年,国家不允许中国公司的公民在日本上班超过5年,以免移民。但两口子喜欢日语,每年都去一趟日本买书和看当地的报纸以及和当地人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学习更新的语言。
因为他接待上百次的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的考察学习团,所以说他是一个日本通。据他说,日本也喜欢中国文化,也有来考究中国古文化,还录制了《丝绸之路》,看了之后也有感触,感觉大西北的地方那么荒凉,因为中国发达,那么多外国人到中国进行外贸,感叹古人智慧和国家的繁荣了,《丝绸之路》纪录片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搜到。
由于他对那边的吃住行玩购了如指掌,我们另外三组家庭也跟着他们去游玩,当时老公极力反对去日本,在我坚持下,还是一同去了,另外一组家庭隐瞒了很有爱国情怀的父母也去了。
朋友很给力,攻略+导游。我们只带洗漱物品就去了,经过他多年对日本知识的内化,讲解给我们听,从普通百姓到时实政治、从日常行为习惯到群众福利等等,有一点很扎心,外国人对中国人没有中国人对外国人那么友好,而且再怎么在行业拔尖努力却得不到重用,他也问普通的一个按电梯的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回复:“一般般吧,马马虎虎。”通过九天的旅游讲解,感觉还是不虚此行,空杯去,满杯回,也算是深度游。但那是别人的讲解,自己一点没参与,就是一个听众,回来没写游记的习惯,改天回忆写一篇。
现在回忆:有很多中国原素,但文化有差异,都有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地方,我们国家有很多做的好的,他们却发扬光大了,也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当然我们国家发展了之后,也会保护好文物和环境,只是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同,有些没得到好的保护。包括日本的发展也是先由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有经济基础之后才保护环境。
最近孩子买了陶笛,起源在中国,日韩却吹得很好,如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再比如,二维码,日本人与中国争论最先发掘的,中国却运用得非常好。
(三)第二次对自己和孩子有影响的是——游学,参加的杰哥行走读城以及杰妈“未来教育读书会200天长寿游”
杰哥的前期准备很用心,制作的行走读城卡概括了要游的知识点,当然知识储备是很是佩服的。
杰妈的妙招,对我和孩子们思想上起到的指引作用,就是让他们拿着卡片自己去探索、发现并用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方式获取知识,而不光是眼到、腿到,还要用心的感受到。
在杰妈指引下,找到了去游的点和方法。我实地考察也有感悟,遇字必读很重要加上和当地人交流也可以深度游。
杰妈说我成长是最多的,确实是,经过这次参与,知道了怎样带孩子去游玩。阅读+任务卡+游记+视频。
今年读的这几本书,跟老公交流孩子的问题时说:“前断时间一直在思考给孩子留下什么,现在终于清晰了,就是给她留成长日记,至于其他的交给你老爸了”。
最后不管是深潜还是浮游,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感受之后才会有感悟,回头孩子才写得出作文,妈妈才写得出复盘。
不管怎样养好身体,教育好孩子,练好驾驶技术,孩子读大学,我们刚好退休之后出去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