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第三单元的拓展课。其实也不叫拓展课,因为考试也会遇见,权且称为小数加减乘简便运算课吧。
用6道简便运算题进行课堂试水,我说独立思考6分钟,小组分享3分钟,全班分享10分钟,总结1分钟。
题目如下:
用简便方法计算。
0.8×1.6×12.5 0.28×45+0.28×55 0.25×32×0.125
(8+0.8)×1.25 (90-0.8)×50 10.1×9.3
【课前】
我以为孩子们应该都会了。
我以为只花20分钟时间。
我以为孩子们没有什么分享的。
【课中】
现状:独立思考很多孩子没有用到6分钟,因为有些不会的。全班44人,每道题不会做的人数大致如下:10、2、6、6、10、20。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是自己认为是对的人。也就是说真实的问题数据比这个数据的人数还要多。当然,还要包括不能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律的,不知道怎么描述的人数。
小组分享:几乎每个组长都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有些孩子实在需要帮助。所以小组分享的3分钟完全不够。
全班分享:
组长分工,一人做纪律委员,另外三人每人分享两道题。
他们在分享之前,我是有对他们的指导。按照: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请同学回答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并进行具体阐释。有不同的方法吗?再进行方法之间的比较。最后再zongjie。
片段一:(黑板上板演,属于原生态呈现)
0.25×32×0.125
=0.25×4×8×1.25
=1×1
=1
生(上):大家对这道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众):无。(其实也包括我自己)
霖:为什么你的8×1.25=1呢?
生(上):结果不就是等于1吗?你们这道题的结果是不是都等于1?
生:是的。
霖:可是,8×1.25了,还没有8大吗?(台上学生还没有反应到自己的错误)
生:你们把题目抄错了,题目是0.125,你写成了1.25。
生(上):哦,我们抄错了数。
这道题在这样的插曲当中进行了分享。预定的分享话题也没有进行追问。
片段二:
10.1×9.3
=10×9.3+0.1×9.3
=93+0.93
=93.93
生(上):大家看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问题。
生(上):某某,来说一下这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具体是如何做的?
生:用了乘法分配律,将10.1拆成了10和0.1,分别和9.3相乘,最后再加起来。
生(上):大家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的方法是等于101×93÷100=9393÷100=93.93
生(上):谁看明白了他的做法?(我听到很多孩子“哦”的声音)
生:每个乘数都看成整数,积就扩大了100倍,所以最后还要除以100,才能保持积不变。
生(上):这两种方法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开始的方法好一些。
生:我觉得现在的方法算起来很方便。
生:我觉得现在的方法虽然算起来很方便,但不能保证正确率。
生:我觉得开始的方法虽然要多几步,但正确率高一些。
生(上):我也这么觉得。开始的方法,如果换成10.2×9.3依然可以做,但用现在的方法就不方便。因为这里巧妙的运用了一个回文数。
学生能分享到这个程度,我很欣慰。但是还是有些环节,下面的孩子回答是错误的,但他们不管,就直接往下走了。
这样的全班分享,就持续了20分钟。
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孩子们对他们小组的组织却给予了最不好的评价,组长很谦虚,想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孩子们的意见大致如下:需要好好倾听下面的回答,要说“真理”;主持人不能插话,她老要去抢别人的话语;板书的人要及时板书;管纪律的成员需要以提醒为主。我说:“这样的建议也是给每个小组的,所以我们都需要从中好好学习。”也许,孩子们认为这组还是很有实力,但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磨合组织不好,所以分享时出现了磕磕碰碰的情况。磕磕碰碰也很正常,我们都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
所以,这节我以为主要20分钟的课,结果却花了60分钟(两节课的时间)。因为我没有了解学情,孩子们的分享也需要再次磨合,才能整体推进课堂。
【课后】反思自己,需要在学生的分享上付出大量的精力进行训练;对个别孩子的引导还需要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