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中第64节"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这一节内容共13页,我读不进去,几度放下又拿起,至今也没有读完!但里面有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句话是"力求在教材的内容本身里去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量"!"他们指学生!
这句话,从根源上解释了现在很热门的"问题链","大概念","深度学习"等这些词!
现在的教学正好进行到了难点"溶解度",学生需要从具体事实走向概括,如何能够引发他们思考,就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我的做法如下:
一,为了引出"溶解度"的概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即溶解量的多少)的因素有哪些?
(1)查看课本27页实验9-2,可以得出内因是什么?
(2)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可以得出外因是什么?
2,如何做,可以比较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需要控制哪些条件?测哪些数值?
学生可以得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测量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
追问: 如何让所有人测得的数值都可以进行比较,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学生可以得出,100克溶剂!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出“溶解度”这个词,学生就能理解溶解度的来源和意义!
二,为了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设置了7个问题,来进行理解!
三,溶解度曲线的学习,我计划是,将二中的7个问题,用曲线来表征,换一种物质和数值,问题不变!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有一条线到两条线再到三条线!
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具体的数值和物质中,进行思考,概括出一般规律,再应用一般规律去做题!
相信效果会比之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