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如何在教育中正确认识思想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在《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掌握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发展,思想教育不是随着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的自发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时,才是教育的开始,只有在真理的知识触及一个人的灵魂,激动他的心,促使他以自己的活动从实际上证明,并通过行动在实际上捍卫他认为神圣和宝贵的真理时,才谈得上信念。”
对于“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从我开始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后开始的。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教学的目的不止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点燃其对知识、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那么,如何通过一堂课的内容来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传达给学生呢?我从来都不认为历史是一门小学科,相反,我认为历史是对于塑造学生(尤其是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青少年)的人格品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语文素质教育环境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思想是实际知识与信念之间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架起这座通往信念的桥梁。比如在七年级上册讲到“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课时,教材上给出了“西域”的概念,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间、目的、意义等,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归纳了这几个知识点后,学生达到了认识事实的层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还不是思想。当读者在内心里成为这位英雄的热烈钦佩者时,才会产生思想。”显然,接下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使课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的,对学生们实施思想教育。摆在我面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口头语言的叙述,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比如播放纪录片的片段),来向同学们阐述张骞在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遇到的重重困难,但是张骞强烈的信念和民族精神使他最终不辱使命,如何选择更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同学们的“热烈钦佩”,是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考虑进去的。(“教师的任务是要让这种转变能鲜明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不会成为冷漠无情的‘知识需求者’,而成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受限于课时、课堂以及学生素质等种种因素,经常不能完成所有提前设计好的教学环节,甚至有时在教学设计时就做不到“饱满的呈现”,所以并不是每一堂课都可以完美地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总是有义务在所有被允许的条件下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汇集全人类最重要、最主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关键性人物,帮助人们在了解历史史实的过程中形成对世界、人生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在文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例说明,在人文学科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育任务首先是要意识到面对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思想只能存在于人的具体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于人的思维活动、行为与斗争中。”我想,这刚好又印证着苏式的一大教育理念:教育是个性对个性的影响。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形成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