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 通 汝)
【译文及注释】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吟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我选择了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调,叶调风格腔调旖旎,温婉,在句前以"你""我"等称谓词,使得诗文中的人物鲜活起来,如同面面相对,更有情节性。每一节的前四句,多用仄声字,吟诵仄声字一般是短处理,仄声字的意义是急促,痛苦,急停等,被剥削者恳求、进而痛斥剥削者,愤恨却又无可奈何的感觉就有了。
虽然发出"誓将去汝"的誓言,四个字多是表示决绝、坚定的仄声字,不知道为什么,透过声音,我并没有听到被剥削者的决绝,坚定,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奈。"乐土"很美好,或许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吧。
毕竟,不堪其苦逃跑的奴隶只是少数。所以,誓言的呼声也显得比较细弱。尽管如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着。
乐土安在?只要还有人清醒着,只要不放弃,总会有的吧。
当我选择徐健顺《橘颂》新吟诗调,套用吟诵《硕鼠》时,我听到了被剥削者的控诉变得高亢激昂的起来了……这不是《硕鼠》应有的声音。还是叶先生的调子更贴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