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随感」
第一天早读,《秦风》和《无衣》。看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被方方正正地印在爽白的页上,喉音突然变得梗涩。
不止由于诗本身,更因为那是2018届人文班学姐学长的战歌啊。他们和我们偕行两程游学,抬头低头见到的都是彼此,尽管我与他们并不十分相熟,但两届人文学子之间已有了像鱼儿从游般的平衡和默契。如今这种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形成,可是我诵起他们曾铿锵喊过的口号,一时忆故人忆得不忍卒读。
不知道他们的高三生活过得怎么样。只能默默地观望,祝福及笃定——他们将高奏凯歌还,于明年的六月。那时也是我们出征的日子。传承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即使各自高飞,也要以人文势力为结,牵系着,与子偕行。
(开营式上 突然好想念朱勇老师和学姐学长们……艺shrimp上午说我是个怀旧的人,也许是吧,也许还有抗拒改变的因素……)
「不……不忍闻」
和真英雄抱着对福来深沉的爱,一路上谈论最多的不似上次游学是飞花令,而是地理从气地水生土到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又在「腾冲为什么会是热带季风气候而不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个问题上钻了好久23333333
据观察和已有数据,腾冲市靠近北回归线,地形为高原,高原上有丘和甸。植被覆盖率非常高,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皆有生长。
到云南最适看云,气象狂热爱好者对此表示极!其!兴!奋!
在昆明转机的空当,我写道:
「万米高空之上 看高积云 透光层积云和直展云族像瞬息冰封为雕塑的排浪 真好啊
南极洲 冰河时代 莽莽的雪原 大抵如此」
不知道高黎贡山边的云和青藏高原上的云观感有什么不同呢。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看云》写得美极了,可惜更吸引我的是从大气科学专业角度望去的记录。同样,星空要用天文学的眼光去看,更有魅力。
假装这次游学也是一次自然科学考察之旅……
我感觉我快把班里最人文的张雅轩带得不人文了,不忍闻,不忍闻……
「绮罗小镇」
「绮罗」,用普通话读来也恰似唇舌间含着婉转的珠玉,本地人更是转了「绮」字的读音,悠悠语调里满是朴实的骄傲。
我们来到绮罗村(或者是乡?),先奔文昌宫。文昌宫又名玉真庆宫,是儒道交融的载体,也是明清至民国的匠人巧用徽派风格的符号,更是古代建筑智慧的凝结。飞檐翘角,牌楼斗拱,榫卯相扣,螭吻兽若有所思,桥下流水伸出一丛红花来。
按文庙规型布局的道观,竟现出水乡民居的模样。天是蓝的,浮萍是绿的,而屋阁殿堂却在视觉上由重叠生出对比强烈的墨色,洇着阳光,色块利落边缘也是爽润润的。摄像头随意一抬,哪里的取景框中都是丹青。
正殿前一棵百年桂花树足有七米高,据说腾冲这里很爱种桂花。我愚钝,不知有何寓意,只想到从自然地理角度推测。腾冲位于亚热带,而桂花树恰好是亚热带树种,喜潮湿温暖。这样一来事情就明了了,桂花带着习性扎根于此,没有什么人为的思想寄托,它的存在便是它的寓意。
再由入口处牌楼出文昌宫,深入绮罗村走一段夹岸皆是低矮飞檐屋舍的路,右手边即绮罗图书馆,它藏在巷弄喧哗里,有安安然然的模样。砖红色的门脸、木书架、木地板隔开另一方世界。
现任馆长大爷眉目慈祥,说起话来总是笑奕奕的神采,语气是典型的绮罗风格,朴实与骄傲同在。实在可惜我对方言的辨识度太低,听了半天讲解只听得抑扬顿挫,对于内容是毫不理解,便到侧屋的阅览室和书阁转悠。书柜泛着古色,书却有旧更有新,一期一期的各类杂志似乎很合绮罗社区人的品味。已故历任馆长的相片排挂于墙上,墙外摆着展览板,清秀字迹书「办理2018年借阅证」云云。
那一刻突然感到特别庆幸,庆幸跨越了历代的古图书馆仍然活着,绮罗人用平淡生活为它注入生机,琐碎却从不止息。他们的头顶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徽派屋檐,肩并文昌宫,怀里捧着乡村图书馆,任外界星辰挪移,叫卖声,自成流动的时空,而历史不曾远去不曾成为历史。
保存名胜古迹最好的方式不是建起景区或博物馆将它们与人隔离,而是几番修葺古迹后继续让生活经由那些砖瓦上淌过,让古迹在原处发挥原有的职责,一代代人在不损毁的前提下为它们添一把时令的花。
绮罗村的居民做到了。或许他们其乐融融而浑然不知。浮绕在沉重岁月旁的,仍是言笑伴着家长里短,和红绒布料上被叫卖的小玩意。人是画中人。原来平凡日子也能过成史诗。
「滇西抗战纪念馆」
因为喜爱抗战剧,所以我在游览引导组选择讲解滇西抗战纪念馆做任务,所以在今天来实地参观前做了很多功课。我以为我在搜寻资料写讲解词的时候流过了感性的泪,今天便不会再让心被揪痛而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了。可是,有些事情,比如极深重的国殇,——当你亲眼看见做证据的遗迹和遗物时,那些奔烈的情感,被唤起一万次都不会多。
一入展览厅,三面高墙挂满一顶一顶帽盔;国军与盟军的帽徽摆满长长的展览台:每一个帽盔或帽徽之下,均是一条沉甸甸的血魂。戴安澜将军的遗物静静躺在展柜,似乎还带着硝烟味和原始森林的潮腻,又似乎……什么英雄悲歌的光辉也没留下。展台旁是戴将军的全家福照片,夫妇与孩子的表情温和安详……
遍体悚然,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揪痛。所有所有捐躯的将军、士兵、布衣啊,他们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哪怕做个碌碌的普通人也好啊……他们也是子女,是配偶,是父母,是千千万万、更多的人的心中所念……
抱歉,写不下去了。
简而言之,万千生命牵动着更多生命,同呼吸,同疼痛。有些情感真的没有办法表达。
展馆里走遍了一次,除了痛只有恨,腾不出脑给理智。于是跟着赵剑利老师,重观了一回滇西抗战纪念馆。情绪渐渐冷静下来,理性开始敦促我思考。
战争给我们留下的绝对不仅仅只有恨。
更不能盲目地恨侵略者过去和现在的一切。
我国远征军损失惨重,我们除了铭记屈辱史,更要考虑到整体战况、地势原因、自家体制原因,以及某一次决策的疏忽等。反思对行动的作用力是很强大的。而只会空谈恨,复兴只会是个梦。
时间有点晚了,关于滇西抗战的震撼与反思是本次游学的主题,以后一定还会再谈到的。今天先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