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嘴里说着要“身体健康”,不要“疾病”,要有“思想”,要有“精神”,不要“忧虑”,不要“肥胖”,要锻炼“肌肉”,要治好“咳嗽”、“疼痛”,“皮肤”要好,“糟糠”之妻不下堂。但懂得这几个字真正含义的有几人?徐大夫出了这本书,我买了繁体版,因为简体字实在是难以表达汉字的本义。浅读而已,也能开悟三分。
現在的大夫,古代叫醫。醫這個字左上角是個“医”,形容人中箭(矢)的樣子,右邊是鑷子和剪刀,下邊是酒,這就是古人行醫時的樣子。現在呢?只剩中箭的樣子了。
身體健康。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康”是通達五路的交叉口,“莊”是通達六路的交叉口,所謂“康莊大道”,就是比作通達各個方向的道路。那什麼是身體呢?身是軀幹,體為四肢。所以健身房健的不是“身”,而是“體”。身和體哪个更重要,下圖為證——沒了身,要體何用。
醫生看病叫臨床,疾病的“疒”字頭是“病字頭”嗎?不是,是床的意思,甲骨文中是一個豎起的床,應該叫“床字頭”。“疾病”不是一回事嗎?當然不是,“疾”是快的淺表的,有時通“急”,如“疾風知勁草”;而“病”是慢的深度的,如“病入膏肓”。最簡單的,小時候課文里學的《扁鵲見蔡桓公》中有述,“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對比一下就知道“疾”和“病”的區別了。
“你在憂慮什麼?”其實這一句話就問了兩件事。“憂”是擔心、害怕還未發生的事情。“慮”則不同,“思而遠慕謂之慮。”“慮”就是期盼跟自己有關的還未發生的事情趕緊發生。
至於“肥胖”跟現在的“脂肪過多”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肥”指肌肉多、體型大,“胖”指寬大,古人口中的“肥胖”那可是健美冠軍型的。
而“皮”跟“膚”可就更不同了,皮是帶毛的那薄薄的一層,膚是層破一點皮后你看到的白白的那層,所謂“膚如凝脂”到底是什麼標準,煉過豬油的人都明白。膚跟那個臟腑有關?看字就明白了。……其他的內容我就不搬運了,畢竟劇透了也沒用,很多需要用生活經歷去悟的。
說了這麼多,了解不了解好像沒什麼區別?區別還是有的,就是你湊合著過,還是講究著過的區別,又或者是糊塗和明白的區別。如果醫生和患者都明白了,那醫生辯證就更準確,我們的生活就會過的少一些痛楚,多一些快樂。
我:“小時候總覺得文字越寫越不像那個字,越看越空,長時間看甚至有不認識的情況。”原因大概是,我們幾千年文明的結晶,被剜肉削骨,空空如也,不倫不類了。
如果說以前還有理由是吃不起飯,現在眼看要消除貧困,又是全球信息時代,是時候讓中華文明光輝重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