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自杀,都有一个从未被说破的误会。
什么误会?那就是——认为只有克服了对自杀的恐惧自杀才会发生。正是因为这个误会,很多人好奇谁谁谁「死都不怕,却怕活着」。
其实,自杀与恐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1.
要说清自杀与恐惧的关系还得从自杀时的状态说起。
据我观察,自杀之前,自杀者通常已经因为某个生活事件「纠结」好长一段时间了,心理处于固着、停滞甚至退行的状态,以致于体验到焦虑之类的情绪,渐感绝望。
这像什么?这就像是山崩滑坡把河谷给堵得死死的,形成了一座堰塞湖,十分危急。
2.
堰塞湖的溃决有一个过程,心理的崩溃还不是一样?
大体上,心理的崩溃可以简单粗暴地划为两个阶段:
一是,因为绝望,有关死亡的意象悄然汇聚起来了,进而表现出这样或那样与自杀有关的症状,比如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这个阶段,悄然汇聚的不仅仅是有关死亡的意象,还有裹在死亡意象里头的恐惧。
死亡意象如同特洛伊木马,帮恐惧「偷渡」过来了。也就是说,这不是克服恐惧的战斗,而是悄然地就被恐惧一点一点地吞噬的把戏。
二是,随着恐惧不断吞噬,自杀行为随时可能发生。
这时,恐惧选定了自杀者的生活做猎场,为所欲为。
发现没,这个过程就是——因为死亡(想象中的)而恐惧(生理上的),因为恐惧(生理上的)而自杀(行为上的)。
要知道,情绪是行为的背景和依据,关于死亡的恐惧是自杀的思维背景和行动依据。
对此,可能有人会有不同意见,问:「几次尝试自杀,都因恐惧作罢,怎么解释?」我的回应是: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打断自杀进程的恐惧是指向自杀之外的(比如担心自杀会给父母带来糟糕影响),它同驱动自杀的恐惧较量一番,一时占上风。
不必说,这两类恐惧间的冲突并没有到此为止,它们都在积蓄力量,伺机重新较量。
想一想,激情自杀也是同样的道理。
3.
问题是,对于自杀,该如何干预呢?
借「堰塞湖」这个隐喻来说,无论自杀干预还是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服务的着眼点都不能单单落在具体症状或问题上,而应该、也必须落在如何催动「心理能量」(这个词很抽象,我不是很喜欢)流转起来——立足当下,连接过去,指向未来。
只有流转起来,才有可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