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辞职去旅行是个让人羡慕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人为期三个月的异国他乡之旅。读旅行类书籍,只是为了借助别人的眼睛看看自己到不了的世界。不过,质量高一点的游记,除了讲述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还会用深刻而感性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内心所悟,对于经历相近的读者,好像真的出游了一番,而经历不同的读者,也能有些许触动。对于我来说,《印度,去十次都不够》属于后一种情况,我与作者性格迥异,经历也相差甚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津津有味地读完这本书,并且写下一篇文字。
作者是个性格外向的女孩,有出国留学经历,英语过硬,同时,她正经历着感情的伤痛,想逃避自己熟悉的世界。那么,一个人去印度,带着对陌生的忧虑和对未知的渴望,一路随心,肆意前行,不失为忘记伤痛的好方法。
看过宝莱坞的电影,多少都会对印度有点好奇。印度的种姓制度、礼节、饮食习惯、女人的地位、宗教信仰等,都自带话题效应。《印度,去十次都不够》,以每日游记的形式,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从印度的居民、交通、风俗、景色,到旅馆、餐厅、小吃、游客。书本的前几篇彩页,为读者展示了印度的美食,不管是Pani Puri、Dosa,还是Samosa、Lassi,都让人有大饱口福的冲动。还有伴随作者一路旅行的三轮车rickshaw,色彩斑斓的蓝果丽、如家人一般的木偶,都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印度世界。神圣的恒河沐浴,在讲求干净卫生的我们看来,估计只会伸一只脚进去,或者简单的洗洗手。神秘的瓦拉纳西火葬场,通往天堂之路,心向往之,当驻足观看的时候,恐怕也会和作者一样全身不适吧。梅兰天台俯瞰城市的照片,一片星星点点的蓝色,如果和相爱的人坐在天台边上荡着双脚,真的会有接吻的冲动呢。
作者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去普钠奥修国际静心中心学习为期一个月的工作静心课程。说起静心,不免觉得应该会有很多得道之人设坛讲学,芸芸求道之人盘腿围坐,面容虔诚。但作者体验的工作静心,是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和领悟。关于这段经历的描述,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到真的读完时,并没有想去亲自体验的冲动。佛家有云,修行不是非要在寺庙中,日常生活、工作场所,都可以修行,普那的工作静心,应该就是这个观点的践行者。既然处处可修行,又何必远渡重洋专门为了静心而静心呢?书中提到,很多在静心中心工作的人,已无法融入围墙外的社会,那就违背了静心的初衷。无论是修行,还是静心,目的是调节自己,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如果被培养成了温室的花朵,只想遁世而活,不如不静心呢。
于作者而言,释放最真实的自己是此行最大的收获。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跳舞,不被当做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就会当做进化不全的野蛮人。我没有这种勇气,在熟人世界里没有,在陌生世界里也没有。但作者做到了。她能在陌生的印度,在撒着月光的院子里,在笼罩着烟火的露台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即便回到国内,不会再这样肆无忌惮的舞蹈,但某时某刻,她一定很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很敬佩独自旅行的人,就像本书的作者,虽然有过危险和狼狈,但旅途中不必迁就别人,想到哪儿走到哪儿,想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还能偶遇许多有趣的人。在我看来,独自旅行是一种情怀,因为背后必然藏着心酸。独自旅行也是一种成长,因为每个决定都需要自己来做。独自旅行归来,面对熟悉的人和事,往往都会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含蓄包容,并时刻与自己交谈,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有人会说,我们都需要一次独自的旅行。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这本书,我是用碎片时间读完的,作者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吸引我继续读下去。在我看来,作者的足迹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在追随作者旅行的同时,我仿佛也拎着自己的心,时刻问问: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齐帆齐第5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21)篇,(1524)字,累计(36418)字。第四周主题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