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有容德乃大,有过不逾闲


河南          张志华


《论语·子张》中有两句让我感触颇深的话,恰能指引待人处世之道:一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二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的学生曾问子张如何交友,子夏主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而子张则认为君子应尊重贤才、包容众人,鼓励善行、体恤能力不足者。他反问:若自己贤德,为何不能包容他人?若自身不贤,又凭什么拒绝别人?这正应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做人不必过于较真,对不如自己的人多些同情与包容,能帮则帮,即便不能也不必苛责。


我在农村支教时,遇到过一个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家庭贫困,父亲智障、母亲失语,全靠年迈的奶奶照料;刚接手时他连数都不识,个人卫生差到被同学排斥,下课只和同样孤僻的孩子待在一起。但我没给这个孩子贴标签,反而抓住他的每一个闪光点鼓励:让他在家长会上发言,在班会上表扬他的日记,肯定他工整的书写。慢慢的,他开始和同学玩耍,爱上了阅读,成了班里坚持写摘抄和日记最好的孩子之一。期末统考时,他的语文考了全班第一,连其他老师都惊叹这是“奇迹”。即便后来发现他看不当漫画、有调皮举动,我也只是耐心沟通引导——就像“所有问题都是清理自己的机会”,他的出现反而让我更懂包容的意义。


待人需包容,对己亦应如此。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大的原则和底线不能突破,但不必苛求自己事事完美。比如我曾为了备好一节课熬到凌晨,总觉得某个例子不够贴切、某段过渡不够自然,反复修改到焦虑。后来意识到,只要核心知识点准确、能让学生听懂,偶尔的小瑕疵其实无关紧要——比起追求“零失误”,保持教学热情和节奏更重要。这便是对自己不苛求:守住“认真备课”的大原则,接受“细节偶有不足”的小缺憾,反而能更从容地做好事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