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基本的生物需求,由于这些需求产生了三种本性:知觉性,趋避性,以及判断性。在三大本性的基础上,人的精神波动极其起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层:X是X的。在这个层面上,人在直观层面上对世界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例如火是热的,冰是凉的,花是美的等等。这一层的认知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逐渐丰富和扩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知觉性。
第二层:X是X的,所以我X。在这一层中,人对世界给予的刺激开始有了理解和反馈以及行为,如吃饭是有用的,所以我需要食物。在这一层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判断性。
第三层:X是X的,我X了,于是我感觉X。在这一层面中,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评价机制,并因此强化或弱化某些行为。如:火是热的,我摸了火,感受到了疼痛,疼痛是坏的,因此我不想再去触碰火了。在这一层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趋避性。
三层活动的关系:
首先,三层精神活动存在等级性及基础性,层数高的建立在层数低的活动之上,没有低层活动就没有高层活动。其次,三层活动存在重叠性及衍生性,三层活动通过无数次复杂或简单的重合,分离,发展,扭曲建立起了一个人所有的精神活动。
由此,对于精神问题的起源,我们必须找到问题位于哪个层面上,才能最好的治疗和改造它。
当问题出现在第一层时,通常是混淆居多,例如色盲。常人的知觉是红=红,而他们的知觉经常是其他颜色=红,红=其他颜色或绿=红,红=红。相对来说,后者比前者易发现些。因此,治疗色盲最佳的办法是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颜色,而不是强行建立一个脆弱的反射行为。
当问题出现在第二层时,患者表现出一种无力感,因为他们对出现的问题无法正确的判断,因此也就无法通过第三层的调控作用调控行为。例如脑瘫患者,他们本身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没有问题,但是往往不能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因此更不要说进入第三层对行为进行调控。因此,治疗脑瘫患者,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是恢复他们的判断力,而不是强行将第一层与第三层打通关系,例如反复重复“我是你XXX,你应该XXX”这种需要一二三层协同运转的刺激。
当问题出现在第三层时,患者表现出一种偏执感。由于一二层结构基本正常,患者常常表现为生活方式及行为上的问题,而并不像前两种患者一般出现行为障碍。例如恐惧症患者,他们知道某物是什么样子,也知道它是好的或坏的,但是他们通常无法调控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恢复他们调控行为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帮他们强化正常的知觉和判断,例如告诉黑暗恐惧症患者“黑夜没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