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最终还是没能考上心心念念的大学?
为什么有些人最终没法克服拖延症?
为什么有些人最终没有获得想要的人生?
我小时候,身边的家长们为了勉励小孩好好学习,都说“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读XX大学(本地学校)啦”,然后这些小孩中间大部分人最后真的读了XX大学,甚至读的学校连XX大学都不如。明明大家都想考的更好,可是最终好像宿命般的去了自己不想去的学校,这是为什么?
过程和目标没有连接
孩子们不知道以现在成绩再不努力,分数只能够上XX大学或者根本连XX大学都上不了,因为人都习惯于高估自己,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呢?学校的成绩有排名,但是没有该成绩对应的学校,缺乏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容易导致学生思想松懈。没有建立现在努力学习和目标大学的连接,导致对自己的学业水平和未来结果认识不足。
动机不够
其实孩子们在没有上大学之前,真的很难知道上不上好的大学到底对以后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连动机都没有建立,你让他们如何在压力中拼命一搏呢?等他们以后真的上了大学,走向社会,才深深体会到大学的重要性,然而对大部分人而言,为时已晚。所以很多道理,越早懂得越好,比这个更加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从他们的角度理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甚至,在没有办法理解的情况下还能听从你的教导。让孩子们觉得这事儿简直太重要了或者觉得太酷了,简直是人生刚需,这事儿就能成了。
没有激励机制
你要相信,无论什么知识,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学习,一定能够掌握。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
我认为符合人性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也是另一种“道法自然”嘛。大脑有一种机制,如果你做一件事情马上能够给你即时的反馈(奖励),就会分泌一种多巴胺,让你发自肺腑的有欣快感,你就会想继续下去。比如赌博,立竿见影的结果让你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比如游戏,每次升级加经验的快感让你真的仿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为什么会让大多数同学觉得痛苦呢?享受学习,永远是一小部分人的乐趣。因为,这一小部分学霸因为刚开始学习好,被人尊重或者被老师宠爱,能够从学习这个过程本身获得一种成就感,建立了一种反馈,即学习让我满足,从而继续投入时间学习,继续获得满足。
从这些学霸身上能不能总结一些经验,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加buff呢?
其实是有的。这里介绍一种万能学习方法论,就是将学习任务合理分解(要有可操作性),每完成一项,就给自己的一个小小奖励,物质奖励也好,精神奖励也罢,因为这不仅是你学习的一个小小里程碑,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仪式感,而是帮助你的大脑建立一种爱上学习的正向反馈机制,这是和你的大脑做朋友呀。这其实根本也不是我的原创,斯坦福大学的BJ
Fogg博士已经研究人类行为学超过20年了,他发明了一种叫做tiny habit的项目帮助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人们进行“行为设计”。
你看,连学习这件事儿本身也是可以被“设计”的。
参考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认真想一想,如何才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呢?其实一点也不难,可以从这三个方法入手看看。
(写于2017年2月22日,用时2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