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推广阅读第一人”朱永新教授的作品。
朱教授从小就非常热爱读书,虽然身处农村,阅读条件不好,但他依然阅读不止,后来上了大学、做了老师、出任苏州市副市长、出任全国人大常委、现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期间,他也一直从未停下阅读。
多年来,朱永新教授一直怀着对阅读对苍生的大爱与关怀,在全国各地奔走疾呼,为政府建言献策,为书籍争取一席之地。
查理·芒格说,“我所认识的聪明人中没有一个是不读书的”。
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加工过程。
也就是说,阅读是从信息符号中获取意义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使用符号是人类特有的天赋,而阅读正是这种天赋的集中提现。
阅读是阅读客体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头脑,在阅读主体中形成主观印象并为阅读主体认识的过程。
阅读客体需要不断更新,阅读主体也是千差万别。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不同的人对同一书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样。
这是因为,不同读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同一读者自身也在成长,不同时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也不同。
因此也导致了对同一读物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并不是每一本书我们都会理解和喜欢。
首先,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交流分享的必要性。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我们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我们各自就有了两个思想。”
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会让阅读更精彩,让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彼此印证和相互提高。
其次,阅读需要指导。
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在阅读时的理解也不够全面。
而知识经验的积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朗读手册》中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读得越多。”
我们大家组织这次共读,也是为了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中的短板,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体验。
阅读促进实践,实践促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