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058】
闲着的时候,又去“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公众号里看了几篇文章,一边觉得有趣,一边暗自叹气:我也曾断断续续读完了金庸的全部15部小说,为什么就写不出来他这样妙趣横生的文字呢?人和人的差距啊。
江湖上流传已久的说法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即使有些许夸大,大体上也应该还是符合基本事实的,历史上有这种影响力的,我印象中只有一个柳永,那叫“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小时候看的第一部金庸武侠剧应该是91版的《雪山飞狐》,两首主题曲《雪中情》和《追梦人》也好听到爆,以至于时隔多年,到今天都还会唱。后来完全就是一路上看着各个版本的金庸剧长大的,精彩的人物和剧情伴随了一整个少年时代。也许每个小男孩都曾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做个一个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侠客梦,所以每一版经典的武侠剧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读他的原著倒是在比较后来的大学时代,之前也没产生过非要找原著来看的念头。不过书刚一开始看就收不住了,尽管故事梗慨已经十分熟悉,但原著的魅力就在于一眼就让你看出改编电视剧和它之间的巨大差异,读者会无比自然地发现,好的作品即使被重新改编得再好,也不如原著的味道来得醇厚自然。这倒不像是听歌,一般情况下容易先入为主地觉得原唱要更好一些。这第一本书是《射雕英雄传》。
除了读原著,那时还顺便看了许多关于“金庸作品研究”的文章和书籍,陈墨、陈平原和“那个时期”的孔庆东写的书,都找来看过一些。甚至在好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为了一个现在想来好笑的原因跑遍了市内各大书店,就为了找到一套当时最新版本的《神雕侠侣》,买回来之后居然还是没忍住,小心翼翼地看完了第一遍,然后再重新包装好,送出去。
后来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做了个“将来一定要通读金庸”的决定,之后又过了好几年,一直到去年才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他的全部小说,如果不算那些只有一部作品的作家,金庸应该是我目前唯一读完过他所有小说的小说家了,这也算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奇妙机缘了吧。记得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看到,主持人问金庸,他觉得自己的小说在500年以后还有没有人看,金庸说,那时候到底还有没有人看小说都说不清楚,不过50年以后大概还是有人看的吧。我觉得老爷子还是过分自谦了。
有人批评说国人爱看“武侠小说”这种低级的成人童话故事,说明国民的整体心智还没有成熟,有待提升,我觉得这未免有点小题大做和过度引申了。文艺作品不该仅仅按题材来辨别高下,正如流行音乐里必然有能够流传下去的经典,而古典音乐中也肯定存在一定数量的垃圾。不过若要说一个地区的大众阅读口味会明显反映出这里的人们的文化偏好和审美情趣,那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解读出来的内涵可能大相径庭;同一本书,读者花在上面的时间的差异也完全能导致最后各自领悟程度的不同。据说六神磊磊细读金庸将近20年,这份功力当然完全不是我这种只粗粗看过一遍的读者所能练就的,所以啊,还是那句话,没有足够长时间的“厚积”,哪儿来后面的“薄发”?同样是读者,同样读金庸,看不到六神磊磊眼里看到的细节,写不出他笔下的那种机智幽默的文字,我,心服口服。
其实人生就像习武,有没有真真正正踏踏实实下过苦功,就在你刚一伸手的一刹那,就已经结结实实地落在了别人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