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春天,春天的语文
洛阳 梁娜茹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我又一次来到了语文年会的现场。当两个月前,我一得知河南省第23届语文年会要在嵩县举行,就兴奋不已:语文的春天来了,我一定要去嵩县,去那里欣赏语文春天的桃红柳绿,万紫千红!语文年会,一场真正的河南语文人的年度盛会。她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众多向我一样的热爱语文教育的同行者。
上午,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想想也是第五次了吧。但常听常新,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去年的灵宝年会,魏老师讲的是教育要守常。常,即教育的常识,常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课改哪儿有那么复杂?仔细一想,比如语文教学,再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个初衷是不会变的。今天,魏老师的报告,告诉我:一定要有一颗平平常常的心态,不高人一等。要有高高兴兴的情绪,我很渺小,但也很充实。不傲慢,向前发展。过日子,脚踏实地过日子,脚踏实地过实实在在的日子,做一个在课堂里感受幸福的人,把教育当作生活。
下午,蔡可教授的讲座《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更新课程观念,延伸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书》,让大家从高中,初中,小学各阶段语文试卷中感受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的变化,以及语文人今后如何进行教学,如何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韩军老师,清华大学附中的语文老师。他对文本解读的深入,全面,我还没有见过有谁能超过他。正如今天的主持人所说:文本解读有多难?文本解读有多深?那就请你看韩军。韩军老师还认为:“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
去年在灵宝年会上,韩军老师执教《孔乙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范读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也正是从那节课上我得到了启发——高水平的朗读,对于一名语文老师,有多重要!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多重要!于是,从灵宝年会回来后,我就成立了学校的读书会,朗读,天天朗读,使得我和学校老师们的朗读水平慢慢提高。
今年,韩军老师执教的还是鲁迅的文章——九年级语文《故乡》。韩老师在这节课上虽然没有突出范读、朗读,但是却让我在文本解读方面看到了珠穆朗玛。一个“望”字,贯穿全文,也贯穿了一堂课。他用“望”这条线,串起了课堂上的粒粒珍珠,终将一节课打造成了美丽的珍珠项链。
晚上,文心出版社又组织了一场座谈会。很荣幸得到吴伟老师的邀请,也参加了这次座谈。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导老师,从学术的角度让大家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这位老师说,其实,阅读并不是写作的前提(是的,我非常赞同。我自知书读的很少,但是写作似乎比阅读走得快了一些),获取作文原材料的渠道有两条,小学主要来自观察,高中、大学会有一部分来自阅读。人们阅读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写作,阅读更多的目的是带有休闲、怡情、精神享受。人类的口语发展史与人类发展史齐肩,有150万年的历史。而写作是在有了文字以后,和人类的文明史差不多,才五千年!所以,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用口头语言这一人类强项,来弥补文字写作的弱项,即先说后写。
最后,这位老师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结束了他的这场微学术报告: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嘴作文。阅读,就是用眼睛倾听;倾听,就是用耳朵阅读。这句经典之言,被大家用笔纷纷记下。
座谈到了十点,可老师们仍意犹未尽,我也没有丝毫睡意。回到宾馆的房间,我又一次回味今天的这场语文盛宴,我陶醉在语文的春天里!
后附:年会获奖人物颁奖词
是谁?
躬耕于三尺讲台,
满怀期待;
是谁?
播下希望的种子,
激情澎湃。
是谁?
迈开矫健的步伐,
热情奔放 ;
是谁?
托起明天的太阳,
光芒万丈。
他们情系学校,
情倾学生,
坚定信仰,
他们披荆斩棘,
锐意改革,
创设诗意课堂,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以校为家,
挺起奉献的脊梁。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粉笔染白发,
育得桃李满园香。
加减乘除算不出他们的奉献,
诗词歌赋颂不尽他们的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