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从心理学的观点说,孩子的智力与遗传的相关度在“50%到80%”之间。也就是说,孩子的“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但是,作为父母来说,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只要能充分开发出孩子智力的潜力,同样可以更“聪明”。
作为父母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聪明些。
在孩子的智力水平达不到父母期望值的时候,往往会责备孩子“真笨”。
殊不知,孩子的智力与父母的遗传有很大关系。
在父母说孩子“笨”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承认自己“笨”。
一位最极端的心理学家阿瑟.詹森提出,人80%的智力是遗传的结果。
就是以一些比较缓和的理论也认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也在50%~70%不等。
估计听了这个理论,很多父母会很灰心,也更会担心孩子今后是否能更“聪明”些。
因为,大多数人多自己的智力都没有太大的信心。
毕竟,智力超群的人毕竟是少数。
作为父母来说,一定要认识到这个现实:人与人出生时就有着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就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张白纸”。
孩子很多的性格特征包括智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同程度继承了父母的基因。
尤其是“智力”这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项目更是如此。
难道说,没有遗传优质“基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变聪明”的机会了吗?
当然不是。
后天环境也会对“智力”产生影响。
比如说书籍的熏陶、良好的教育、丰富的实践、聪明的同伴等等,都是对孩子智力产生影响的因素。
所以说,遗传因素是无法改变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心就要放在“后天环境”方面。
就像“孟母三迁”的典故一样,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环境”的机会,以充分地挖掘出属于孩子的“智力” 宝藏。
其实,有的孩子即使有“很高的遗传智力水平”,但没被激发出来,同样也不会很“聪明”。
而有的孩子虽然“先天智力”不足,但是能被后天科学的教育培养充分激发出来,同样可以使孩子表现出优于其他人的智力水准。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所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为争取每个个体智力发展的最大化,我们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