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源自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苏联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战时审美的遗留。曾几何时,绿皮火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来往驰骋于大江南北,祖国上下。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快捷、舒适的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绿皮火车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可否认,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但对于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来说,那一声声穿透长空的汽笛,那一列列巨龙般行驶的车厢,那一团团冲天喷发的白色蒸汽,始终萦绕在心头,久久难忘……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初识火车,是在小时候的课本和观看《铁道游击队》等战争题材的电影上,看着战士们乘坐着那长长的火车,与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较量时,一股英雄豪情油然而生,也想去乘坐绿皮火车,亲身体验那种手刃敌人的快乐。然而,这却只是梦想。
还好,九十年代初,舞钢公司开通了通往平顶山的列车,也使得我的梦想渐渐变成了现实。中学时代,为了挣学费和补贴家用,我和邻居家叔叔一起,早早地起床,背着母亲头天晚上给我扎成把的豆角儿,来到了寺坡菜市场。由于我年龄较小,买主们出于好心,所带的菜很快就卖完了。在等待邻居售卖的时候,我来到了离菜市场不远处的火车站。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站在车站外面,远远地就听到了火车的长鸣声,随后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机械摩擦声,喷发出一团白雾的火车雄赳赳地来到了我的视野里,并慢慢地停靠在车站。
呵,这就是火车,我见到火车啦!在那个年代,能见到火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刚刚走出山村的我来说,火车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就连火车轨道上铺设的长长的铁轨、整齐的枕木、碎碎的石子都觉得非常神奇,成了我向往的对象。
然而,我依然没能坐成火车,一是不知道怎么乘坐,二是没有什么地方要去,三是口袋里的钱还要当作学费和生活费,不舍得花。这一遗憾,直到后来我考上大学时,才得以弥补。
由于要提前到学校报到,父亲一早就把行李准备好了。四点多钟,天还没有亮,我与父亲一起,背着行李,步行到二十里外的火车站。一路上,怀揣着求学的梦想和对火车的向往,虽负重前行,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到达车站时,天还没有大亮,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我的兴致。放下行李,借着灯光,我看到一个庞然大物——火车,我今天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坐上火车了。
那时,能坐上火车也是件奢侈的事,除非有了什么特殊的事或者要出远门,人们才会舍得花钱去坐。火车上,简直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小社会:有夹着公文包出差办公的,有带着大包小包礼物探亲访友的,有背着行李出门求学的,有操着不同口音做小买卖的,有戴着袖章维持秩序的,可谓是各色人等,尽在其中。在拥挤的火车上,乘客们争相把手中的大包小包塞到货架上、座底下,然后再互相谦让着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私家车,坐火车出行的人很多,通常是每节车厢都挤得满满的,座位上不用说,甚至就连过道上都会有人席地而坐。好在人们都很朴实,一般都会主动让座给老人或者妇女儿童,还有的会主动往里挪一挪,让半个座位给素不相识的乘客,车上虽乱,却充满了和谐。随着列车的前行,倦了的人们便在火车的咣当声中渐渐进入了梦乡。酣睡中的人们只是不知道,梦醒时分,又将会有多少个困苦艰辛的历程在日复一日地考验着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
在那绿皮火车慢悠悠前行的时光中,临窗而坐,可以享受旅途中轻柔的风,和煦的阳光;可以充分领略沿途每一道风景——不管是金灿灿的油菜抑或是五颜六色的野花,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可以翻开随身携带的书本,在嘈杂中寻求一份静谧。当然,坐累了,还可以到沿途停靠的小站上去走走,去看看。
坐在车厢里,火车是前进的,心情是放松的,温馨是永恒的。在车上,人们没有今天的陌生与防备,互相而又随意地聊着天。而我,将头倚靠在车窗上,回望着远处的风景一点一点地从眼前逝去,索性闭上眼睛,享受全身心的放松。
今天,已很少有人再去乘坐绿皮火车了。然而,我觉得,绿皮火车的意义远远不在于仅仅充当交通工具,一旦赋予文化,火车便成了一种情怀,便成了诗和远方。 民谣诗人周云蓬的《绿皮火车》中,他通过“一路”、“二歌”、“三人”三个层次,借助绿皮火车这个有形载体,以看似平淡却显诙谐的语言,巧妙地刻画了对过去时代符号的追忆,渐进地表达了一种怀旧式的无形情感,却不经意间直达胸意,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
前日,一纸公告,说通行于舞钢和平顶山之间的火车停运了,瞬间,燃爆了朋友圈,人们纷纷留言怀念,更有人挤出时间,去追赶最后一班火车。而我,也同他们一样,惋惜之余,一个人站在长长的站台,遥望岁月深处,想象着那曾经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绿皮火车。它之所以那么牵动人心,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走多远,而在于何处是你最留恋的风景。
别了,那渐行渐远的绿皮火车,你永远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