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社区平台都会有投稿这个设计,对应的自然就是编辑人员了。
于是,这样的社区无一例外都有向媒体发展的趋势,何以理解?
比如说吧,如果我是一个编辑的话,看到一篇文章,我的判断标准可能是,这篇文章是否很有很多人来看,是否改个题目引诱更多人点击进来,或者是这篇文章能否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其实都是媒体属性的,媒体属性中那些天然的基因,想让更多人看到,想影响更多人,甚至是灌输一种价值观。于是平台将会在媒体属性与社交属性间导向媒体,放弃社交。
这也是我觉得目前很多网站做不了社交的原因,归咎到底,社交和媒体根本就是两个方向。
因为媒体难免存在一个价值导向,我认为你这篇不错,我把他顶到前面去,我认为你这条会火,我就放到热门区。有时候这种价值观的来源也并非是一个人,可以是很多人,甚至全体人。没错,这是一种民主,但民主未必是好的。就像那些大众喜欢的东西,我向来不甚感冒。
社交平台更需要的是一种平等、自由,让价值观进行交流。而不是一种价值观对另一种价值观的判断,肯定或否定。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我吧。我目前处于找工作的状态,想要通过写一些东西来结实一些更加牛逼的人物来带我飞。这种目的,归咎到底是一种社交。怀着这样的目的我选择了虎嗅,然而在虎嗅发表了一些文章之后,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便开始了反思。
我的结论,虎嗅是一个媒体平台,而我需要的是一个社交平台。
诚然,在虎嗅发表会让更多的人看到,甚至包括一些我想要社交的目标用户,但是他们并没有来联系我。也就是说,虎嗅作为一个媒体平台并不能帮助社交。
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编辑的筛选。后来一个朋友说我,看了你的文章感觉你像是个媒体人。其实,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只是一个从传统行业想要转互联网行业的新手而已,怎么就成了媒体人了呢?我觉得,这就是因为虎嗅的筛选。为了在虎嗅得到发表,我的行文就难免会有一些媒体属性,如果我是用产品思维来写作的话,这样的文章受众显然很小,甚至得不到发表。就像我在虎嗅发一篇简历倒是能找到工作,但是虎嗅一定不会让我发就是了。也就是说,我的目的和虎嗅的目的是不同的。
虎嗅在对我进行着一次价值观的判断,所以我为了发表,就难免迎合这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考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一个考量便是这篇文章够不够媒体。
而虎嗅的受众就像阅读媒体那样去阅读虎嗅,自然会忽视掉作者,就像是当年南都那么多篇雄文,影响力很大,但是南都的记者你能叫出几个呢?当然了,你会说,我看报纸,难道还要认识记者么?那自然不必。于是,只是这种习惯导致了媒体平台与社交的分道扬镳。
媒体是经过选择的,你的文章或许真的很好,但与他平台定位不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社交就不是了,社交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多样化的人,越多样越好,价值观越丰富越好。
这就是媒体与社交的本质冲突,单一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
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编辑人员的水平越高,你的受众越固定,影响力却可能越小。另一方面,你的编辑水平越低,你的受众粘性又越低,影响力却却越大。
当然了,外人可以把这个定义为,年轻人的血勇之气,年龄大者的老成持重。
你的媒体表现的价值观越强烈,可能你越新锐,你的受众就小了。可能你越保守,你的受众越广泛。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媒体定位,服务保守者,还是激进者。
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如今的社交平台和媒体平台的差别只是发现机制。
大家制造的过程,无论是社交还是媒体大都依靠的是UGC、PGC,现在纯粹依赖OGC的平台已经没有了。
也就是说,大家的创造都是去中心化的,区别就是去中心化之后造成的长尾,如何再组织的问题。
媒体的方法是,编辑的筛选,然后放在首页给你看。
社交的方法有很多,有基于同好的,有基于关键词的,有基于兴趣的,或者依赖算法的推荐。归咎到一点,都是依赖UGC来推荐UGC的。(如果社交平台依赖编辑的话,那在我看来,他就已经不是社交而是媒体了)
但是可悲的一点是,目前很多社交平台在玩媒体的做法,媒体却有着社交的心。
而夹在媒体和社交中的社区首鼠两端,有的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大影响力选择了媒体方向,有的想要更强的用户粘性,选择了社交方面。而那些可悲的社区是,明明想做社交,却选择了媒体方向。可能是因为媒体比社交的盈利要来得早一些吧,毕竟大部分社区的营收来自广告,而广告与点击量是密不可分的。
这么说吧,你更关注的是PV还是日活,可得早日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