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你应该有过这种时刻:你和一个人明明没什么深仇大恨,却总觉得他很多行为你理解不了。
比如你好心提醒一句,他觉得你是在指责;你说话委婉一点,他又说你不真诚;你以为这是礼貌,对方却觉得你冷淡。有时候你心里也会忍不住想一句:“他怎么这么奇怪?”
但很多冲突不是因为对方奇怪,而是你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不是国籍的那种文化,而是——家庭文化、地域文化、教育文化、公司文化、行业文化,以及我们各自的成长环境。你以为的“理所当然”,在别人那里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我以前认识一个女生,南方人,性格冷静,说话慢、情绪平。她和一个东北同事合作,每次开会,东北同事都拍桌子、拍大腿、提高音量,那哥们心态很直爽,就是习惯这么表达。可女生被吓得脸都白了,以为对方在骂她。
后来两人私下聊开了才知道:一个是情绪外放型文化,一个是情绪内敛型文化,谁也没错,只是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
你看,这种误会,太常见了。我们在生活里,往往默认别人和我们一样,从小接受的规则一样、习惯一样、说话的含义一样。但真正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系统”。
你理解他的方式,他不一定理解;他表达的方式,你不一定能听懂。于是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奇怪。所以,当你面对一个“完全想不通的人”,比生气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把视角换一下。
很多行为,只要放回他的文化背景里,你就会突然理解:“哦,原来他从小就是这样被教育的。”“难怪他会这么说话。”“他的表达方式不是针对我,是习惯如此。”换一个视角,很多冲突瞬间就松动了。
我越来越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不是靠“你该懂我”,而是靠“我愿意多走一步”。但这多走的一步,不是迎合,而是问一句:“在你的世界里,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这句话,会让很多误会直接消失。
比如我有个朋友去男朋友老家过年,饭桌上婆婆一直给她夹肉,她不好意思拒绝,硬吃,把自己吃撑到胃疼。后来婆婆还不开心,觉得她“吃太少,不够亲近”。朋友委屈到哭,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但在那家人文化里:能吃=喜欢=把自己当家人。她从来没听过这个逻辑。有人觉得吃是礼节,有人觉得吃是压力,这背后全是文化差异。理解这一点之后,她再看那顿饭,心态完全变了。
你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大部分误解,都不是恶意,而是“你以为他懂,其实他根本不懂”。所以,当一个人让你觉得“不可理喻”的时候,不妨把他当成来自“另一个国家”的人。
你是游客,他是主人。你是主人,他是游客。或者,你是翻译,负责让两个世界彼此听懂。这三种角色,不断切换,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三点,很多关系都会变顺:
第一,遇到新文化时,不要评判,先好奇。“你们这边都是这样吗?”这句话会救你无数次。
第二,当别人进入你的文化时,多给解释。别人紧张不是没礼貌,是陌生。
第三,当两个人误解彼此时,主动做翻译。“我这么说的意思是……但你听到的可能是另一层意思,对吗?”
你会发现,很多“不可理喻”的瞬间,会因为这一句翻译而消失。
我们这一生,会不断和不同文化的人碰撞——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外向与内向、规则感强和随性而为、甚至不同的家庭语言。
每一次碰撞都是一次镜照,让你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在不同文化之间切换,并且保持自我;真正的理解,是在别人身上看到另一种合理。
当你能看懂这一点,你会发现:世界没有变简单,但你的心变得更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