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像是一本工具书,书中重点提及的沟通四要素像数学公式一样,教你如何倾听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学会“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将会促进你的自我理解与内心和谐。对于时常自责、指责他人、陷入争执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一、非暴力沟通第一要素—观察
观察是指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不带任何评论的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沟通中尽量避免使用总是,从不,经常,很少等带有评论的词汇。
你上班经常迟到—这是评论
这周你上班迟到三次,并且每次都超过了30分钟—这是观察
二、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感受
我们大多数人不会表达感受,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有太多被忽略的感受,并且不会区分感受和想法,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我被抛弃了—这是想法
他的离开,让我好难过—这是感受
三、非暴力沟通第三要素—需要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比较也是一种评判,与他人做比较,会让你过上悲惨生活。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比如“不得不”“你让我”等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把自己的不高兴归咎于对方
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坐到前排去—这是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四、非暴力沟通第四要素—请求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希望你可以经常在家做做晚饭—请求含糊不清
我希望你每周可以有三天在家做做晚饭—明确提出请求
五、感悟
对自己:说清楚自己观察到的事情,然后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随后聆听自己内心的需要,最后把这种需要转化成具体的请求向对方提出。
对他人:请对方清楚描述他的观察,询问他的真实感受,倾听他内心的需要,随后针对他的请求给予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与人良好的沟通和人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