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总算赶在2018年的第一周结束之前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其实看书评时,觉得应该很快就能看完的,可是终归还是拖了一个星期时间。这也是自己拖延症的表现吧。
在2017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有想学习心理学并考级的打算。也咨询过几个较为专业的人士,可是总是不能理解。并不是他们讲得不专业,而是讲得太专业了,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每每听完总是一脸茫茫然。
直到有一天,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关于心理学的七本书。看完之后觉得非常好,正适合我这样零基础的人。便毅然决毅买回了第一本——《被讨厌的勇气》。认认真真读完了三篇序言,觉得应该很快就能读完,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本书是采用对话式以辩论的方式呈现观点的。
----01----
文章中只有两个人物:“禅师”和“青年”。
“禅师”是位哲人。精通阿德勒的心理学,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充满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洞见。非常了不得。“青年”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内向、敏感、自卑。其实他也挺了不得的,从他与禅师的辩论可见一斑。
作者独具匠心,通过两人的对话,将深奥的心理学简化为一个个清晰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问题。然后再通过禅师的解答,让读者轻松明白问题的答案之所在。而且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引深到阿德勒心理学的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对于阿德勒,我是第一次听说。通过这本书,我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阿德勒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最深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就像是励志故事让人钦佩不已。阿德勒小的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不好,尤其是数学。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们经常拿他跟高富帅的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加上他三岁时去世,自己又经历两次车祸,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坎坷不断,荆棘丛生。好在在父亲的极力帮助下,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一名心理学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02----
虽然阿德勒出生在1870年,但是,他的思想是非常现代的。比如,他认为“发生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把爱、胜任感、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是对自我的解放。
就我个人肤浅的理解,从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几个概念,构成了自己初步的自我认知体系。
心理学三大巨头
弗洛伊德:精神分裂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
荣格:与弗洛伊德合作研究精神分析学,后因观念不合而分离。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是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原因论与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我们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看到这个词----改变,让我想起了威斯敏期特大教堂旁边一块墓碑上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发现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阿德勒认为,改变首先是理解,是悦纳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蒌西。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走出当下的舒适区,需要改变的勇气。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烦恼。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关于人际关系,换个角度看,可以从自卑感说起。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自卑感是与人的价值判继有关的。人都是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状态”之中的,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自己理想的状态,就会产生自卑感。另外,阿德勒认为,越自负的人越自卑。很多自卑的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支配别人。
同时,阿德勒也提醒大家不要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优越感之中。为此,我们应该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正如杨降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蓝德的那首诗----《生与死》中所写的一样,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己。请记住: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事实上,没有人真正那么关注你,24小时监视你,虎视眈眈地寻找攻击你的机会,没有的。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人际关系的三大课题
工作课题:任何工作都不有一个人可独立完成的,需要他人的帮助,即团队的力量。
交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关系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爱的课题: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另外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爱的课题是最难的课题。阿德勒认为: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课题分离
时下,很多家长可能都在为孩子的学习而苦恼。轻则有言语上的冲突;重则可能都要到肢体上的磨擦。那么,如何才能更科学更合理的解决这一冲突,并让孩子主动去努力学习呢?
这就是阿德勒主张的课题分离理论。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然后做到不干涉别人的课题。基本上,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想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究竟如何分辨是谁的课题?方法非常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即可。
有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自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大家无不在追求自由。然而,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呢?
阿德勒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试想想,如果你做不到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别人认可,那你还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吗?还能获得自由吗?不会的。你会被别人的思想牵着走。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把他人看成为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寻求幸福的人际关系的共同体感觉,是一种归属感的追寻。归属感不是天生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我们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积极地参与就是直面人生的课题。
走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不批评也不表扬,建立起平等的横向关系。
有鼓励才有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不批评,也不表扬。批评是强制,表扬是操纵。只有鼓励,是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
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呢?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而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
不是肯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
如何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上帝,请赐给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者信赖: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对他人寄予信赖,也就是把他人看作是伙伴。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如果你做到了上述三者合一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动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哲学境界----获得幸福的勇气。
幸福是一个哲学范畴的命题,100个人有100种看法。阿德勒认为,幸福就是贡献感。其实,我也觉得,付出的时候要比索取更幸福。
-----03-----
本书的最后,也就是哲人与青年对话的结尾部分,哲人告诉青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而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
人生的意义是由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没有普遍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其实,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越深刻,你的人生定位越准确。
感谢阿德勒,感谢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感谢这本书带我走进心理学,带我走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