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就会有一个段子在网上流传,如下: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这份名单无非是想说明“读书无用”,这其实是一碗毒鸡汤,误导了很多人。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现在发现马路上发生的车祸,每10起车祸,就有8起是蓝色小汽车,只有2起是红色小汽车,是不是可以得出蓝色小汽车比红色小汽车更容易发生车祸的结论呢?
其实是得不出这个结论的,因为8起、2起只不过都是分子,分母我们不知道,如果马路上的蓝色小汽车有990辆,红色小汽车只有10辆,那红色小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其实更高。
所有不谈分母,只比较分子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我们再来说状元和落榜生,科举制度创立以来,所有状元加起来也就几百个,而所有落榜的人加起来,那就不计其数了。在不计其数的人里选几个出类拔萃的,和几百个人里不十分优秀,又有什么可比性呢?
另外,状元是不是都不优秀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比较牛的状元,比如王维、文天祥、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他写的)、张謇等等。从概率上来说,状元里出一个牛人,成才比例也比落榜的人的成才比例高了。何况状元里其实出了很多牛人呢。
状元群体整体上比落榜生群体优秀,是毫无疑问的。其实何止状元,进士群体比落榜生群体优秀,也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请不要再把这碗毒鸡汤端出来误导广大青少年了!
我知道,现在比起八九十年代,确实有阶层固化的倾向。很多人即使大学毕业,还是找不到好工作,但这也不是我们不努力的理由。越是好的大学,毕业即失业的人越少,所以要努力考好大学。同一个大学,越是努力的人,机会越多,所以上了大学还要继续努力。
我知道,我们普通人奋斗一生得到的东西,可能有的人生来就有。但这也不是我们不努力的理由,假如社会分10个阶层,你从第10层跳到第1,2层固然难上加难,但是跳到第8层,第5层还是大有希望的,只有你往上走,风景就不一样。
我知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不利,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孩子靠着天资聪明,就能进入一流高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这也不是我们不努力的理由,因为越是教育资源稀缺,差距越大,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就只能靠你的努力来弥补。
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只有一条路。但我要说:努力读书,对于我们底层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正如下面的视频里说的,靠艺术、体育成功的概率小得多。
别听那些减负的鬼话,那些都是高阶层的人释放出来的烟雾弹,就是要底层的人永远活在底层,永远给他们打工。
最近看到日剧《女王的教室》里的一段视频,或许更接近社会的真相:“愚蠢懒惰的人将会苦于差别待遇和不公平,聪明努力的人才会享有各种特权度过充实的人生,这就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