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部恐怖片轰动全美。
票房势如破竹——
三天破亿。
KO《鬼影实录3》(6年的恐怖片首映周最高票房纪录)。
二十天破5亿。
KO 《驱魔人》(44年的恐怖片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截止目前,全球票房超6.3亿美元。
毫无疑问,电影史上最卖座恐怖片。
口碑——
IMDb7.8,烂番茄84%,豆瓣7.7,不管与《闪灵》《招魂》……比,都不丢人。
更可怕的是——
它在美国掀起新一轮“小丑恐惧”。
一堆小丑表演者因此失业、找不到演出机会。
最好的消息是,我们也有得看——
《小丑回魂》
IT
这是一个经典恐怖故事。
原著,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原版,1990年上映的同名恐怖片。
原版剧照
故事一句话就能概括。
在一个叫达瑞的小镇,7个小孩,发现镇上藏着一个吃小孩的恶魔——它。
7人组队,对抗恶魔。
为什么恶魔没名字,只被大家称为,它(it)?
因为恐怖啊,不敢说出口啊!
这绝不是一只普通的怪物(鬼)。
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它来自哪儿,它想干什么,以及……
如何杀死它。
它无处不在。
只要你害怕,它就一定会出现。
影片一开始,小男孩乔治一个人冒雨在外面玩纸船,突然间,他没看路,一头撞上路边栏杆,纸船也被雨水冲到下水道。
乔治追过去,追着追着,四下里就阴森了……
他紧张地盯着黑不见底的下水道,没错,就在这时……
它,来了。
你没看清楚?
不怕,再看一眼。
黑人男孩迈克,因为肤色一直被恶霸欺负。
一天下午他走在街上,又看到恶霸迎面而来。
他吓得连连后退,躲到小巷的垃圾堆后。
好不容易恶霸走了,迈克惊魂未定站起身……对,你又猜到了。
它,又出现了。
紧闭的门,无数只烧焦的黑手,挣扎着、尖叫着迈克的名字。
这,还只是局部。你定定神,Sir带你看清它的全貌——
小男孩艾迪回家,走了一条平时没走过的路。
路过镇上的“鬼屋”。
这是一栋废屋,像刚刚被大火洗劫过,只有流浪汉和瘾君子才敢进去睡。
路上空无一人,艾迪看了一眼鬼屋,心里有点发颤。
突然一阵大风起,掀起满地黄叶。
它,又来了。
大门咯吱咯吱打开,冒出一只全身溃烂的丧尸。嗯……也叫着艾迪的名字。
其实,它不止一个样子。
你内心深处最怕什么,它,就能变成什么。
迈克看到的烧焦的手,是他最恐怖的童年回忆。
他曾和父母经历火灾,亲眼看着父母被大火吞没。
艾迪看到的丧尸,是一个麻风病人,一个行走的传染源。
艾迪从小被母亲严厉管教,药不离手,高度洁癖,出去玩都不能在草地上打滚,怕过敏。
……
7个小孩,每一个都看见了不同模样的,它。
但它也有一个共同特征。
每次最后,都会出现一个名叫Pennywise的小丑。
拿着红气球。
小丑,就是恶魔的本体。
为什么选小丑?
小丑是西方恐怖片的经典形象。
从八九十年代的《外太空杀人小丑》《吵闹鬼》……到如今的《美国恐怖故事》,小丑从不缺席。
《美恐》剧照
小丑也是西方人的现实梦魇。
美国诸多杀人案里,凶手都爱扮成小丑。
比如被称为世界十大变态杀人狂之一的肥胖小丑,谋杀了33人,而他标志性的小丑妆容,也成无数人的噩梦素材。
其实原型还长得萌哒哒……
恐怖到,连写完《小丑回魂》的原著作者斯蒂芬·金,也发誓再也不写Pennywise了。
小丑的外型,可能中国人看了没感觉(我们怕的是清朝僵尸嘛)。
但内里的恐怖,总有着共通之处——
它以人类的恐惧为食。
它不定义恐怖,而是挖掘恐怖,引诱出你内心最深处的噩梦。
你明明知道,小丑根本不存在。但每个人内心,就是装着不一样的噩梦。
所以啊,每个人看,体验都不一样。
但恐怖只是《小丑回魂》的一半。
另一半是什么?
《小丑回魂》好就好在,它不是单纯地想吓你。
一般恐怖片只管拼了命让你怕,而这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告诉你……
别怕。
它不止于刺激官能的恐怖体验,反而很细心地,一点点把你内心的恐惧引诱出来,再一步步告诉你,如何战胜它。
所以。
它其实是一部裹着恐怖外衣的……青春励志片。
就像《天才枪手》,用拍谍战片的方式,讲关于作弊的青春故事。
《小丑回魂》同样,拍的是恐怖,讲的是成长。
简直是一部恐怖版的《伴我同行》。
全片节奏,不是一味堕入黑暗,而是黑暗与光明的完美交织。
来,我们看一些一般恐怖片不会给你的细节:
骄阳似火的夏日,青春纯真的少男少女。
懵懂的少男,萌动的荷尔蒙。
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的摇滚配乐,似乎也很认真卖力地,勾起一代人的真实回忆。
当然,此片的成长,可不是简单的青春纯爱。
它,少有的残酷。
主角是一群小孩。
更准确地说,是一群自称失败者(loser)的小孩。
他们都有童年创伤。
比尔因为口吃、迈克因为肤色、本因为肥胖……成为校园霸凌的目标。
唯一的女孩,贝弗利,早熟漂亮。
你懂的,那是少女的悲剧。
在男生群里,她被传言和一堆人睡过,是荡妇。
在女生群里,她也被欺负,上厕所时被倒了满身垃圾。
欺凌来自外部,也还罢了。
但欺凌来自家里,那就是真正的恐怖——
贝弗利,从小被父亲性侵。
艾迪,从小受着不太正常的……极端母爱。
有一个严厉到近乎变态的母亲,为了所谓的“健康”,天天逼他吃药。
比尔,有一对冷漠的父母。
冷漠到,即使他最爱的弟弟失踪,也和没事人一样。
没错,他们其实不是什么失败者,而是从小的受害者。
小孩子的恐怖,总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小时候的创伤,你本以为会一生记得,但长大后总会慢慢遗忘——
片中,有一个奇幻场景。
贝弗利被父亲骚扰后,剪了一头短发。
在浴室,她看到洗手台涌出成吨的鲜血(女性初潮的象征),覆盖了整个浴室,覆盖了她。
父亲听到她的尖叫,没有关心她在怕什么。反而说:
你为什么要剪短头发?看起来像个男的!
她在成长,但没人引路。
这种绝望般的父女代沟所揭示的,不仅是孩子的痛苦,甚至隐含了一代成年人的失败感与迷惘。
成年人的大门关闭了,这群自称失败者的小孩,只能靠自己。
他们选择不再等待小丑,而要寻找它、战胜它。
比尔出发前对大家说:
当另一个乔治失踪时会发生什么?
或者另一个贝蒂?
或者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呢?
你就假装它没有发生吗?
我不能。
是的,他们好像已经发现了小丑的秘密。
虽然找不到神出鬼没的小丑,但那些生活里的操蛋事,却从来没有对他们隐藏过真身。
他们渐渐发现:
想赶走内心软弱的自己,必须对坚硬的现实下手。
贝弗利,终于鼓起勇气,第一次对扑向自己的父亲,说不。
艾迪,第一次违抗母亲,说我要。
最后,再提一个可爱的细节——
艾迪摔断手臂,绑了石膏,石膏上本来写的LOSER,改了一个字母,就变成LOVER。
这就是《小丑回魂》的闪光之处。
由虚幻的恐惧而起,以战胜现实的恐惧而终。
这才是一部好的大众恐怖片,该有的样子。
说起来,你本来知道恐怖片可以这么拍嘛?
Sir觉得……大多数中国观众并不知道。
这不怪观众,Sir知道原因在哪。
就像电影里一个情节:
小丑是每27年出现一次,在此之前,其实小镇发生过多次小孩失踪。
但,镇上的人永远心安理得,小镇永远一片安详,仿佛它,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这种场景看起来好诡异,但离我们远么?
不,我们的恐怖片创作,同样对现实的恐惧视而不见——
说实话,中国很多的恐怖片,Sir都不想当它们存在过。
因为它们都长这副傻样。
它们涂抹着脸,扭曲着身体,各种降妖捉怪。
他们知道年轻人有困惑迷惘,却故意拿校园、拿女性的身体,开着肤浅的玩笑,讲着没有智商含量的奇闻。
它们只想骗观众的钱,却并不想安抚观众的心伤。
它们制造了这个天大的误会:
哦,原来恐怖片就是吓人玩的,瞎扯的,神神鬼鬼上不了台面的……
不,是这些渣片,让观众误会了恐怖片。
甚至也连带误会了惊悚片。
这里,Sir简单说说两者区别:恐怖片往往会有一个外化的恐怖形象,比如《小丑惊魂》《猛鬼街》;而惊悚片更多是心理层面的,比如《小岛惊魂》《致命ID》。
有人喜欢用外部特征划分,比如有没有血腥暴力……但那也是过去的标准,现在,这两种类型常常混合使用各种元素。
在Sir看来,有的恐怖片也算惊悚片,比如《午夜凶铃》。
没错,你可能觉得,光看贞子爬出电视就够吓人的,可那和现实有毛线关系?
不,贞子的人生才是悲剧。
她也有性侵和家庭阴影,她的母亲同样遭遇了集体暴力,这些才是她怨恨无法消除的基础,是怨恨带来的恐惧,传递给了银幕前的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铃木光司的原著补补课)
所以,恐怖片的外表可能光怪陆离,讲述的故事也可以不是现实题材(甚至外太空),但它的恐惧根源,一定与地球上发生的现实有关。
没有完全脱离生活的恐怖存在。
好的恐怖片总是先给你一些可怕的“反常”,但你最后会发现“社会的反常”。
而《小丑回魂》,选择在青春故事上发酵,击败了“某一种”现实恐怖:
告诉我们,在成长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找到恐惧的根源,才有真正温暖的正能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电影首发站有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