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38——— 修心为上
(2020年3月3日)
读《寄诸用明书》中第一段,阳明先生说:“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作为君子,只担心学问没有修好,对于科第能不能中或者早中迟中都是不去追求的。
阳明先生产生这种想法和做法,不是常人所为。在封建社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取功名。而阳明先生对于科第早晚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专注于自已的“学问”,这里的“学问”,专指修心之事吧。听读阳明先生的文章,每篇的宗旨都是修心为上,至少读到目前的文章为止。
修心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把心修好了,一切人和事都会做好。纵观古今中外真正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修心为上的。远的不说,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修心的典范。记得读过一篇关于毛主席下基层调研的事,与大家分享如下:
毛主席到某村调研时,村里负责人钟某听说了此事,就宰了自家的鸡、捕自家鱼塘的鱼、用自家的菜来招待主席。
主席看到这么丰盛,就说:“前方的战士们吃不上饭,我们不能吃这么好。”
“已经做好了,下不为例吧?”
主席说:“送给医院的伤病员吧,我们到乡上去吃饭。”
在乡上吃的很简单的饭菜,唯一奢侈的就是多了一份辣椒。最后走时,还让警卫员结帐。在结帐时,乡上的人说:“这是公事,不用交费了。”结果,主席又派了一名警卫员去交的费用。现在,这个帐本就在放于历史博物馆。
当时,主席已经是公认的领袖,这么点小事都以身作则,况且又是去调研。抛开事情本身不说,无不说明了主席的修养之高。放到现在,有几个能做到呢?有的招待不好都不行。伟人就是伟人,不是说说就是的,是从一点一滴反映出来的。
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事越小越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一个人的修养。如果不修心,心里没有这种修为,是做不到的,在大事方面更做不到。就这一点吃饭结帐来说,就够有些干部学习一辈子的。
事业是暂时的,修心是长久的,是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情。阳明先生生活中封建社会,他对于科第这样决定一生的大事,人人趋之若骛的事情,却不当回事,“科第迟速,所不论也”,放到现在也是不可想象的。但细思一下,确实如此,真的从内心里佩服阳明先生眼光长远、高瞻远瞩。
请看,现在对待考学这件事情,那一个家庭不是拼尽全力地去做,那一个孩子不是加班加点地去争取。这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整个国家的一件大事,对个人、对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我一直学习圣贤文化,特别现在又学习阳明心学,但对于孩子考试一事,也是看得极其重,也盼孩子能考个好成绩。看到孩子不努力、不上进,心就着急,就坐不住。是孩子的事吗?是外人的事吗?都不是,而是自已的事,是自已的心定不住。君子求诸已。向内看,是自已没修好自已的心。自已都定不住,又怎能让人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呢?
昨天晚上,孩子学习已经很晚了,妻子提醒孩子该休息了。我听了,心里对妻子有点小烦,报怨她不该让孩子休息,让他多学习一会。妻子的观点是,要注意身体,不能学习太晚,一是会影响第二天听课,二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长远看,妻子是对的,而我只顾及到了眼前孩子在学习,而考虑得不长远。
这里面,我就有几个方面的缺点:没考虑孩子的身体、没考虑第二天的影响、没从学习效果上来考虑。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学习,没换位思考;只追求自已让孩子学习的意愿,满足了自已的想法,不顾及别人。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是很不对的,还是自已的这颗心没修好,感觉还不如不学习的妻子的水平高呢。
天下之事,修心为上。看来,自已的修炬之路还很长、很长,需要修炼的地方还很多、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修炼。
兖州,陈涛,2020.3.3.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