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一天,就到二十三岁生日了。十八岁以后的日子过得特别快。每天都忙碌着,忙碌着,忙碌着,也不知怎么一转眼,自己耳边父母亲戚的唠叨,就从“好好学习”变成了“快找男朋友”了。
然而,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焦虑中,谈恋爱这件事,根本就提不上议程。
仔细地回想本科四年,有开心,有成长,但忘不掉抹不去的是源自于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出身于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我,一半靠着自己努力,一半靠着父母栽培,能从一个三线小城市考到全国Top 2的大学之一读书,已经是幸运。但是,现代社会里,读书算什么呢?文凭值几个钱呢?没有拿到工作offer前,我大概是做不到心安的。
这半个月初到异国他乡,学业还未正式开始,人已经焦虑得内分泌失调。然而这焦虑无关学业。在一个net working比读书更重要的环境里,读书简直是最小儿科的事情了。一周几百页英文阅读算什么,如果可以不考虑其他,我真愿意每天埋头读reading。可是怎能不考虑其他呢?从入学的第一天,哦不,应该是说从还没开学之前,怎么改简历,怎么找实习,怎么找工作,怎么考资格证之类的事情就像一团乱麻一样堆积在我脑中。
异国他乡,物价翻倍,突然觉得自己无比穷困。花着父母的钱万分愧疚。然后就变得“庸俗”——真的渴望时光快点走,快让我走到有工作有收入有房子的那一刻。不追求暴富,但要让自己有活得开心的底气,能买书,能健身,能弹琴,足矣。房子不用太大,三四十平米一人住就够。但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我,终于能够在自己的能力支持下获得一份安全感,而不用像现在的我,每天都在操心自己能不能找到实习,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喜欢的工作。
一直觉得,二十多岁本就该是奋斗的年龄,我也心甘情愿于此,并尽力享受忙碌而充实的日子。只是心里这沉重如山挥之不去的焦虑实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来。有事难免羡慕出身富裕家庭的人,能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够按自己的性格生活。而出身于中产阶级的人,在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钱”途;为了一份好工作需要去完成许多social net working。一个人时,真的会可怜在新生BBQ或者Happy Hour这种多人聚会时时候表现得宛如一只傻逼的自己,还有买菜卖肉买一切东西都要小心计算价格的自己。
不过,真到了十年后,我大概又会有新的需要焦虑的内容了。比如,怎么摆脱大龄剩女的身份,怎么获得更高的职位,怎么挣更多的钱,怎么让自己平衡事业和照顾父母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很绝望。人生每上一步台阶,自己固然变得更加优秀,可是身边面临的对手也更加优秀,生活给出的挑战也越来越难。而我每天都如同一个战士一样,在战斗,战斗,战斗,不断地战斗。情绪好的时候,战斗得热血沸腾,情绪不好的时候,真的很绝望。看不到这场战斗究竟会在何时结束。
更令人悲伤的事,这满腹的疑惑、疲惫、寂寞都无处可说。父母是不能说的,他们除了替我着急,并不能帮到我什么。朋友,也不能总到垃圾桶,不然久了也就没有朋友可做。微信朋友圈也并不是个好地方,长文字,大家都不看,看了也烦。原来,在这世界上无论被多少人爱着,最难过的时刻,都还是要一个人过。就算有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