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孟子见梁惠王

今日开始,分享《孟子》一书。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为《孟子》之开篇,没有什么说教理论,上来就直奔主题——「利」与「仁义」的讨论。

在梁惠王眼里,孟子和其他的文人谋士应该没什么两样,来到了自己的国家,定是为了谋个功名利禄,既然为了名利,那就按照名利的规矩来,你要的个人名利,我可以给你,那你又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名利呢?梁惠王如此问,倒也直截了当。

孟子的回答,开始和结束都用了一个反问——“何必曰利?”,听起来,有感伤,更有无奈。感伤世风日下,世人不再谈仁义道德,张口便是世俗利益,无奈连一国之君也是如此。

在谈到「仁义」和「利」的关系时,我们往往会将其二者对立,文中的孟子虽未如此说明,但显然,他认为「仁义」要比「利」更加重要,更加贴合人的本性,二者是本末的关系。只要多行仁义之举,利益自然会来,反之,只顾眼前利益,不讲仁义道德,最终的得到的利益也是不长久的。

但是换个思路,其实更多时候「利」才是推动「仁义」进步重要的原因,「仁义」的产生也许是人类在追逐「利」的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仁义」这些道德工具,在产生之后,促进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规模社会协作的形成,也正因如此,它才会被人所广泛认同。如果没有逐「利」作为基础,也许我们人类至今还未走出荒蛮的境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升水西来,碎玉飞花,碧浪千寻。过凤凰仙岛,笼烟叠翠。芳杏飞燕,柳浪闻莺。青瓦白墙,花艳鸟鸣,竹篱翠微烟...
    金指尖的花园阅读 1,586评论 0 4
  • 老话说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卓伟的被辞职,这两天铺天盖地的进入我们的视野。有说仇家肆意报复的,有说分赃不均的...
    一朵思绪阅读 1,85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