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品《春望》有感(十一)
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绘,令多少人为之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就是平凡的人渴求的最奢侈的幸福,有土地赖以生存,用双手创造生活,过着自己的小生活:不干涉别人,也不想别人来打扰。
可对古代的中国人来说,这是最高调的奢华。总有人凭空引出战火,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滋味,令人难以诉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岁月是风平浪静?战火绵延,逐鹿中原,过上平安的日子,成了老百姓心中最奢侈的梦。恰如舒婷所言:“是飞天袖问,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是啊,这种奢望,落不到地上,更难生根、发芽、开花……
看到《春望》,一股透彻心肺的痛让我刻骨铭心。战火的罪孽摧残折磨了多少人。曾记得《十五从军征》中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种种场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回。回到家中已是“松柏冢累累”……做好饭时,不知和谁分享——“不知贻阿谁。”一辈子替人打仗,可谁又把自己当人看呢?根本没有人生价值可言,纯粹成了战争的工具。一辈子打仗收获了什么?回到家中亲人全成了“松柏冢累累。”内心的痛定如海上波涛翻腾……而做好的饭,连给谁都不知道。亲情的慰藉更如松柏冢上的荒草一样,疯狂生长,肆意蔓延,一个白发老兵与头发稀落的杜甫,何尝不是见证这种历史的洞察者呢?
《春望》本在春天,这该是个万物复苏,朝气勃发的季节,却因战火的纷飞,山河飘絮,让人心破碎。春望,本是在春天望见了什么吧……杜甫,这个愁肠百结的不是老年人的中年人,在安史之乱中“浑欲不胜簪”,可见战火让人有多憔悴。
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啊,留有多少动人的回忆,尤其在战火凄苦的岁月里,曾经的记忆犹为让人难忘。就如曹雪芹在落魄中回顾大观园时,哪一点不是滴血含泪?曾经的生活如在天堂一样美好,如在仙界一样幸福,可因为战火,烧飞了所有人的天堂,摧毁了所有人的仙界……
战火不但让国将不国,山河破碎,连昔日的繁华地段都罕有人迹。现实不仅摧毁了城池,也对心灵造成了创伤。看花落泪,听鸟心惊,一个个如惊弓之鸟,生活尚无着落,何况心灵?国家是难以依靠了,家也失去了联系,亲人现在何处,境况如何,更让人愁缠牵挂,沒有家人的音讯,这更是困难当头之时最痛苦的煎熬。亲人,是爱的源泉,更是生存的力量,而现在,他们都沉入未知的漩涡,生死未卜……
国没了,何谈家?国都荒凉,家人未卜,在心惊肉跳中度日如年……我仿佛看见一位老人,老人式的中年人,愁苦的脸庞,泪光濛濛的双眼,拄着拐杖,望着荒草丛生,断垣残壁的长安城发呆,偶尔一声鸟鸣也会让他如临大敌,脸色大变,当明白只是鸟叫声时,会再次陷入幽愁的深思之中……他是在回味长安城当年的繁花似锦吧,那个商贾如云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他又仿佛听见从宮庭传出的《霓裳羽衣曲》,看见一边赏舞一面吃着鲜荔枝的杨贵妃……所有的美好皆如黄粱一梦,所有的繁华皆如昙花一现,命运的苦难紧紧缠住了他,让他在无奈中承受,在承受中绝望……
战争如莽蛇一样缠绕着无数人的心,让他们窒息,在窒息中无奈的走向死亡;战争又如无底的深渊,引多少人坠入而无法生还。即使再所谓的正义战胜,也是沾满血腥的刽子手的较量,而人民,在这较量中无辜地被战争的巨轮辗压得粉身碎骨。
回到现实,遥望蓝天白云,忽觉得自己的活得好奢侈。国家,给了我们足可享受的安全,似乎只有品味过战争的人才懂得;有一种奢侈,叫生命能与和平相爱,我们,正在享受这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