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疫情把十几亿中国人都关在了家里,我的假期也变得如此不同:不用再每天早早起来,去走亲戚,也不用再招待来我家的亲戚,如此单纯美好,大把的时间给了自己。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然后一家三口各干其事,其乐融融,偶尔在一起聊聊,也是很幸福的感觉。大年初一前,我读完了《苏菲的世界》,年后,开始读王德明的《哲学导论》,《大问题》的前两章,并写了预习作业。本来该集中精力读《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可是,感到读起来非常费劲,因此,完成了前两章就不想进行下去。拿起了《哲学导论》,发现王教授就像一个引路人,引着你从哲学的源头开始讲,虽然读起来还是费力,但是 由于是教课书,对很多问题的阐述,符合学生的需求,语言也符合现在人的语言习惯,读起来还是觉得易懂些,于是,就每天啃一点,啃下来了。这也是我的一大收获,遗憾的是没有静下心来写读书笔记,如果写下来,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所得。
寒假延长,推迟开学。后又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启新的学期。师生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收获。我的任务是每日统计人数,从早上到晚上,不分时段,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抓狂,但是,我还是抽空再读《中国哲学十九讲》,还是按照如一老师的讲课方法,讲儒家、道家和佛家,按照分类读书的方法,这是第六遍了。
这两天读了前三章和第4讲《中国哲学之重点以及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儒家系统之性格》《宋明儒学概述》《纵贯系统的圆熟》。这次读,和前五次都不一样,能够从牟先生口语化的表达中,找出重点,也能剔除他旁征博引的部分,去寻找内核。努力去寻找儒家的义理,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中国哲学的共同点:
儒释道都是开主体之门,并通过主体来了解客体,最后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性体、心体、仁体、诚体与道体合一,不像西哲那样有一个高悬在头上的上帝,来规范人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并决定报应,而是人作为主体,直接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做评价,所谓“心外无物”;悟道是领悟到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主体和“天”是通到一起的。中国哲学有智的直觉,是因为主观的道体和客观的道体是一,智的直觉含在其中。
重视实践,不重视理论的分解,不是用知识的态度来讲道德,而是讲实践功夫。把人当人看,而不是物,是生命的学问。没有像西哲那样建立缜密、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是通过简短的语言,传达深刻深远的道理。既深入又浅出,既便于民众理解,又便于传播。儒家经典代表《论语》、道家代表《道德经》、佛家更是常用一些故事,甚至禅宗的一句话,振聋发聩、拨云见日,令人豁然开朗。
当下,科技、经济发展迅猛,人们都追逐物质,通过占有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人反过来被自己的创造物所统治,人的生存本身被客体化或是物化了。这是人的异化,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这样的客体世界是无根的,因为人的生存本身被连根拔起。
中国哲学研究的开端是生命,所以对象就是德,而且是操之在我的,是向内求。弘扬中国文化和哲学,引导民众从物质逐利中跳脱出来,探寻我们真正的存在之根,能够重新发现文化创造的原动力。中国哲学引导我们用心来调节、运转、安顿我们的生命。
正确阐释儒释道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当代人,看到真正的人,应该是立于天地间,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力量、有勇气有担当。看到真正的心,仁心、恻隐之心、良知……唤醒人的本性。号召人朝向理想,去丰满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才是历史向前、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儒家义理简释
孔子肯定周文,力求使周文真实化、生命化。孔子并非儒家第一人,但是,是孔子对夏商周的文化反省并建立观念,使生命有了方向。孔子用周游列国讲课、收弟子三千的方式,开始传播儒家义理。儒家的阐述方式是平时讲课、说话、讨论的只言片语,但却义理深刻、传播深远。
儒家思想“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从儒家开始,中国的文化和哲学阐明了道德价值、人生价值,挺立了道德主体——人本身。儒家就是从人这里讲起,开出“性体”的概念。性体是道德创造的先天根据。道德的创造性,人才能生生不息的引发德行之纯。德行之纯是性体创造出来的,而非原来就有的,更不是外在的。儒家说道德的圆满,就是由性体而发的德行之纯不已。此性体是没有限制的,具有无限的普遍性,才能与道体合一。
结合关键词来谈对儒家的理解:
1. “仁”、“心安”:“仁”是道德主体。儒家直接从“仁道”开始讲,很直接。仁是自己的仁,性是自己的性,良知是自己的良知。在讲道德时,孔子没有分析概念,没有讲道理,而是采用举例子,讲实际的说法,问学生是否“心安”。“心”,是人的道德判断来自自身。“安否”,是说人在道德实践时,对自己的行为有善恶判断。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有同理心,对待自己和他人都应该一个尺度。也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3.勿欲仁,斯仁至矣:仁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不仅是道德实践的主体,也是由我自己来进行道德评判。
4.尽心成性:以心讲性。“尽”和“成”不是本无今有,是实践之成。“性”就是重视主体,是真正、真实的主体,是客观的主体,人人皆同。人既是存有又是活动的主体,是一体的。人朝着自己的心和性,去实践。
5.良知:“致良知”,“良知”就是主体。良知也是自己对自己道德行为的判断。即使当时一闪而过,过后仍然会有评价,不论“好人”“坏人”,都有羞耻等四心。
这次的疫情,看到了医者仁心,也看到了老人、环卫工人的捐款,更有无数爱心人士在传递关爱……这是人的良知!大灾大难面前,民族大义,人的本性都被唤起了!
三、儒家的现实意义:
1.儒家提出的仁、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智心、辞让之心,正是人与兽的不同之处,是超越了物欲的的人之为为人的本质特点。仁心,是人对善的追求,对生命的悲悯。
2.在仁心指导下,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是仁的力量。儒家勇猛精进,是各个时期的中流砥柱,是责任担当,是堂堂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刚健精神。追求外王内圣的境界:内圣就是内而治己,内心澄明,做圣贤的功夫,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是修炼事功,做好做专做精,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3.尽人事,听天命。在过程中不懈努力,至于结果如何,是天决定的,这个“天”,也称“命”,指的是外在环境、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影响结果的因素。因此,儒家提倡的是追求的过程,在过程中是幸福的,不必对结果耿耿于怀。
4.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既然天道即人道,那么,自己内心的追求也和他人是一样的,所以,在成全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成全自己。这样,人就能够放下小我,放下利益得失,超越自我和他人的界限,超越我和物的界限,成人之美,其实更深刻的意义是——成人即是成己。
5.悲天悯人:心怀悲悯。努力看到背后的东西。原生家庭、代际遗传、不安全感、对他人认可的渴望、想被看见……都是我们怀着一颗善心,才能看到。对学生,是看到现象背后的需求,给予指导,让其实现需求,让生命勃发成本来的样子;对朋友、同事、亲人,也需要怀有深深的理解和慈悲。
6.天人合一。天的发端处,是人心。因此,天道即人道。“天听自民听”“天视自民视”。天和人的目的是一样的。人和天是相通的。而不是西方说的上帝,是外在的一个物,来指导人的行动,来评判人的行动,来决定人是否被救赎。
那么,天人合一,也是人的理性、规则都化掉了,随着自己的感性,率性而为,但这却是真正的天合一,这样就是实现了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理性和规则已经不再是桎楛,因为对圣人来说,就没有理性和规则了,他的心和行为完全发自本心,但这个本心与天道一致。
让我想起了很多近义词,比如人剑合一,人课合一,无形胜有形……这是人达到了高峰体验,是自我的高光时刻。这是人这个主体,和你从事的事情二者合一,似乎外在的形都化掉了,这时候,才是人最幸福的时刻!是真正的、本质的、纯净的幸福!因为——实现了自由!
这个自由,是人不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再患得患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内核——自我评价(内圣);还有一点就是做有价值的事,(事功),实现内圣外王,也同时实现了马斯洛说“需要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和最高境界。
2020.2.11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