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并不积贫
在通常的历史叙述中,无法收复幽云十六州,常被视作大宋“积贫积弱”的象征。实际上,北宋不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技术层面,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应该是古代中国最自由、开放、富足的时代了。可能让人意外的是,大宋能获得这样一种发展,前提恰好是大辽占据着幽云十六州。虽然宋朝人对这片北方的土地如鲠在喉,但它却是大宋之所以成为大宋的生命线。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夺了五代时期最后一个朝代后周的皇位,建立了大宋。从后周末代皇帝开始,再加上宋代头两位皇帝赵匡胤、赵光义,都心心念念地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始终没有成功,有两次可以说是功败垂成。不过大宋倒是完成了后周没有完成的工作,把中原其他地方给统一了,虽然北方失地没有收回来,但大宋却发展起极为繁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繁荣发展的经济
跟大唐对比,能更清楚地看出大宋在经济上是如何富裕的。在大唐的时候,城市里的小商小贩是不能随便摆摊、开门店的,而是要依照政府的规定,在被四面墙围起来的“坊”里面活动。这种情况下,贸易肯定是受到抑制的,社会自由度不会太大,人们也不能随便迁徙。看到那些气象万千的唐诗,你可能会以为唐朝高度自由,实际上主要是属于豪族的生活,民间的生活是受控制的。到了大宋,“坊”这种制度取消了,老百姓的迁徙也变得自由了,人们可以随便摆摊做生意,挑着炊饼到处走。这意味着朝廷不再对社会进行紧密控制,民间贸易变得极为发达,老百姓也变得非常富裕。武大郎光靠卖炊饼,就能住着二层小楼,还能养活一个全职太太。
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非常低,宋朝是唯一一个不长期实行抑商政策的朝代,儒生们也不以经商为耻。宋朝还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工商业税收和关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在古代王朝中时独一份,其他王朝主要都是依靠农业税的。宋代发达的经济催生了繁荣的第三产业,各种酒楼、戏楼、杂货铺非常多。经济中也形成了很深入的分工,社会中有养鱼的,就分出来专门培育育苗的行业,有养花的,就分化出来专门培育花苗的行业。这些鱼、花之类的,都得是生活悠闲,有了闲情逸致的人才回去消费。当时最大的消费群体并不是达官贵人,而是平民百姓,可见当时的民间社会有多繁荣。
各种新行业的出现,也就在社会中催生出大量的工匠,工匠的规模大了,又发展起行会制度,形成一种发达的民间社会自治。宋朝的海外贸易规模巨大,于是大宋的铜钱大量流向海外,竟然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到日本再到南洋群岛,整个环中国海的庞大货币共同体。货币大量外流,大宋的货币就不够用了,于是又发行了各种纸币,以及食盐做担保的信用票据等。这些票据都可以作为交易工具流通,提供流动性,市场经济因此很繁荣。更牛的是,这些票据甚至还发展出了二级市场,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有100多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商号在交易这些票据,通常还会有一个溢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代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儒学在东汉时代曾经发展到非常精致的程度,但是汉末天下大乱,很多人就不再信奉儒家这一套了,开始谈玄论道。再加上佛教的大规模传入,这是一个不比儒家差的、完整的宇宙观世界观体系,儒家就更加萎靡不振了。到了宋朝,出现一批大儒,把儒家、佛家、道家进行了有效的综合,儒家一下子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重新确定了中国的思想方向,向后一直影响到清朝末年,对外则决定了朝鲜、越南、日本等儒家文化地区的思想气质。宋词的发展,其文化高度就不用多说了。词这种文学形式,最初是作为歌舞妓唱的小曲出现的,最后能发展成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形式,一定是以一种高度发达的民间社会和市民文化为前提的,从这一点也能推想宋朝民间的发达和富裕程度。
技术广泛应用
在技术层面,宋代的航海、造船、医药、工程、农艺等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大发明中有一半多都是送达以前出现的,但它们全都是到了宋朝才获得广泛应用。任何一种技术发明,要想获得广泛应用,一定得以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为前提。宋代发达的民间社会经济,刚好就提供了这个庞大的市场。
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
大宋能够发展得如此富裕,而又进步、开放,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它拥有中国古代最高的社会自由度。换句话说,就是朝廷对社会的压制力是很小的,这样民间的创造力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也带来了一个结果,就是大宋朝廷对于社会的动员与组织能力相对其他朝代而言也是最弱的。如此弱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对内倒是自由了,对外安全上怎么办呢?其实也好办,只要有钱,花点钱就解决了。只要对内足够自由,就能足够有钱,也就是说,大宋把各种军事问题都转化成了财政问题,实际上,这套打法首先是用在大宋内部的。
赵匡胤请高级将领们喝酒,在酒宴上故意感慨,说不知道哪天又会有别人被麾下士兵拥立为皇帝,黄袍加身。将领们一听吓得魂不附体,回家后纷纷交出兵权,赵匡胤则给了他们大笔的金钱田宅。君臣相安无事,北宋成了历史上少有的不少功臣的朝代,这就是大宋对内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的案例。对外,大宋通过提供岁币向大辽购买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这套打法对外也能奏效,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有一个能够长期做交易的对手,财政方案才能执行。如果对手总是没几天就死了,那就任何财政方案都没法落实了,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于是浮现出来了。
幽云十六州让大辽帝国有了长寿的基础,大宋能长期做交易的对手就有了。草原上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无序的游牧部落,大辽会定期地到草原上扫荡一番,消灭这些可能构成威胁的部落。大辽本来就有草原的一面,做这种事情驾轻就熟,反过来让大宋不再头疼什么草原部落的问题了。在大辽那边,因为有了幽云十六州,又有了大宋的岁币,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自己的财政和治理问题,也就没有多大兴趣南侵。因此,在1004年的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如果大辽是个短命帝国,大宋必将面临草原上各种无序力量的冲击,那么大宋的选择就很有限了。或者会更早地亡国,或者要想不亡国,就得像后来的大明一样,对社会进行高度控制,以便确保国家的动员力,应对北方的威胁。对社会严厉控制,就不会发展起富裕的社会和优雅的文化,因为那都是基于和平与雍容的环境才能出现的。从这个角度看,被割走的幽云十六州,表面上是大宋的心头之病,但实际上是其安全保护伞的必要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