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战友的这篇文章《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提出孩子的内在动力本身就存在,但是为什么需要被激发?这是我看到的文章第一个重要关键点,战友提出是因为比较,否定,还有控制三个原因,让孩子失去了这种内在动力。所以提出,不比较,不否定,不控制,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非常认同战友的观点,选择相信孩子本身就具备的能力,而不是认为我们的所作的教育可以赋予孩子什么动力,才是真正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给与孩子自主的空间,比任何叨叨叨都游泳得多。
那么从文章的结构来说,也比较明显的,总分总结构。其中猴子的实验那部分写的比较长,用来论述比较的危害。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西方心理学拿动物做实验来说明人的心理学,因为心理学不是科学,而是哲学,所以这个比较的部分,我们能否更换一个论述的案例,用人的案例来说明人,来试一试。
关于否定的案例,您就用了自己和女儿的沟通,这里的情节性比较强,对话最好分行写,会让读者看得更加清楚。
关于控制,有一段写的非常好,就是父母不做80%,孩子就能做到80%,如果父母租了100%,那么孩子只能做的就是0%了。
这篇育儿文章观点非常正,不过,我觉得三段论述上更多是在说明,孩子如何失去了内在动力,告诫父母不要踩坑,所以看看题目是不是可以更改一下,和文章联系更紧密,例如,父母做了这三件事,正在让你的孩子失去内驱力等等。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战友的段落太长,建议多分小段,适合新媒体读者的阅读习惯,一般一段不超过5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