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周一快乐
我是猫特
欢迎来到认知加油站
认知加油站正式改名为“趣你的认知”啦~为了庆祝这个重大的日子,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人性中的两个底层心理——“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然而这两件事并没有什么联系,前者只是我强加给后者为了突出强调而已,哈哈。
废话不多说,我们先来从一个实验说起:
有一个闲的蛋疼的多伦多大学经济学家和他们的基友芝加哥大学的另一个经济学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一个普通的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拿一群普通的中国工人做了一个普通的实验:
实验中的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了受试者,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10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100元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钱。
这两组工人不都是完成任务多拿100元钱吗?但是这个是有区别的。
在第二组工人看来,100元已经是自己的了,关键词是“失去”,而第一组工人的观念中对于这100元的关键词是“获得”,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
而实验的结果却表明,害怕失去的第二组比喜欢获得的第一组完成情况更好,似乎人们对“失去”的感觉比”获得”更加强烈,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损失厌恶”。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心理学上对“损失厌恶”的定义: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通俗来说就是:得到的同等程度的快乐其实没有办法缓解同等程度失去的痛苦。
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就是利用了你的“损失厌恶”:
很多厂家会推出7天包退这样的售后服务,而这样的服务又能降低你的对商品的不确定性增强你的安全从而激发购买欲,既然可以包退,我先买了不合适再退。
这其中就是运用“损失厌恶”的心理,你会发现购买完以后,感受过产品带给你的体验,你会倾向于不想失去这种体验,如果不是质量上会有问题,来退货的人其实寥寥无几。
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对“损失”极其敏感其实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个特定区域——杏仁核兴奋了,这个区域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感情,既然是大脑的区域兴奋引起的,这似乎就牵扯到了我们进化遗传的基因。
这也难怪因为对我们的祖宗来说,多得到一块肉跟失去一块肉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让你吃的更饱一点,而后者可能就要了你的小命了,进化使我们大脑中对“损失”的优先级高于“获得”
而也是这种对损失格外在意的大脑,对我们日常的决策活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比如在某新闻APP上,页面的最后通常会推送一些心理性格测试题,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生大数据时代的力量,在已经看穿这个测试题纯属浪费时间而无任何意义的真面目下,我还是臣服在他的标题文案下,点了进去。
很顺利认真的填完了十几道题目之后,点击提交,弹出的却是一个下载某APP后查看答案的窗口,气急败坏之下,考虑鉴于刚刚投入进去的十几道题目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多数人很有可能就会选择下载。
这种对之前投入的成本“损失”而格外在意以至于影响到接下来的决策的心理学上称之为——“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定义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通俗来说”沉没成本”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
认识到“沉没成本”除了看清上述例子中骗局以外,我们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来。
比如去购买衣服时,觉得价格太贵,你就可以在招呼服务员来陪你挑选,换衣,越久越好,然后再与服务员谈价格,并表现出价格超出了你的期望值,服务员考虑到之前对你的时间投入可能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低价。
“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这两个概念,都源于人的本能,但本能归本能,竟然认识到了“损失厌恶”“沉没成本”的存在,知道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带来偏见。
所以,不要轻易纵容这种情绪,用理性的态度来辨析,遇到合适冒险的机会就上,遭遇损失不用过度悲伤,之前投入的不用过度在意,这样才能更理性的做出决策,不会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