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余下的内容
时间:至11月9日
地点:寝室
由于近些天参与论坛的筹备和拍摄工作,这几天都没有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速度也放慢了,今天特别抽空出来读完了这本书,就顺便将今天读完之后的心得全部写下来。
接下来的部分是文化解读部分,也就是分析亚文化为什么会呈现出上述的这样一些特征,一共是分了五个章节。循序渐进地阐释亚文化的风格及其表现手法。对亚文化的界定,是一种在相对的概念上的对比,也就是说
正是在与各种文化的对比中,亚文化才能被清楚地界定。
这无疑是根据亚文化的离经叛道与惊世骇俗作为了一种最主要的特点加以确定的概念,紧接下来,就不得不提到与亚文化比较亲密的一个概念:阶级。
作者引出了阶级体验这一概念
人们感受阶级存在的方式。
以这一概念为切入点,正是由于阶级体验被媒介等因素改编,工人阶级社区才会得到瓦解,边缘话语才会产生,亚文化产生的温床才会出现,所以说在亚文化形成的追根溯源上来说,阶级因素或者政治因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也好好想了一下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最大的缺失就是在这一块,我用了太多的描述性的词汇,而在政治这种宏观背景下的考察几乎没有,究其原因除了当时尚未深入了解亚文化知识之外,可能还是与我没有做田野调查有关。
接下来就正好讲到了亚文化研究方法论这一块的内容,作者认为亚文化研究更为科学的方法是参与式观察,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严重的缺陷,
缺乏任何分析性的或解释性的框架基础。
由于框架基础的缺省,阶级与权力关系的意义经常被忽视或者至少被低估。
我认为这也就是与我上面的问题截然相反的一种问题,就是过于关注于田野调查中的现象的描述,而忽视了理论框架的建构。而这也导致了亚文化往往被描述成一种社会政治、经济等较为广阔语境之外独立发挥作用的有机体,而正是这样才导致了往往亚文化图像的残缺不全。
结合这两段理解,我认为在对亚文化的研究中,我们既要注意研究框架的建构,又要注意对参与式观察的描述,特别是将亚文化群体与政治、阶级联系起来,才能够说达到了一个较深层次的洞悉,正如我在研究弹幕族的时侯,正因为我是弹幕族的一员我才能够写出这些观点,但如果我不是弹幕族,或者我去研究了一个其他的群体,不做深度访谈或者参与式观察,我可能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更不要谈与政治、阶级挂钩了。
接下来就是介绍科恩的亚文化研究,科恩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亚文化的,而这也带来了第二对关系:父辈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科恩认为青少年帮派的补偿功能是开发自尊的另类来源,通俗来说就是在生活中郁郁寡欢的人自发组织起来构建了一个乌托邦,而科恩对亚文化的定义也建立在父辈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上,他认为亚文化就是
两种互相矛盾的需求之间的妥协方案:创造、表达有别于父辈文化的自发性和差异的需求,保持父辈文化认同的需求。
亚文化的潜在功能
表达与解决父辈文化中依然隐藏或者仍未解决的种种矛盾。
父辈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这种既求异又求同的矛盾关系我认为是和青年人本身的心理特征是紧密结合的,那现如今在身边有这样的亚文化存在吗,我认为这又可以引出另一个亚文化的特点,就是一种扩张性与准入性的矛盾,我们既想让亚文化发展壮大,又想让亚文化保持独特性,亚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心理特征中创造起来的,所以也就引出了全书后面部分的亚文化的一个周期规律。
从科恩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解读方式:建立在民族志细节的基础之上,把阶级纳入了分析之中。
阶级是在实践中作为一种物质力量而发挥作用的,仿佛披上了经验的外衣,在风格中得以展现。
这再一次说明了,霸权主义、意识形态、阶级体验无时不刻地充斥在亚文化之中,这种国家背景层面的宏观研究也是亚文化研究的前提。
接下来进入下一章的介绍,开篇变提到了《仪式抵抗》这本书,其
将青年文化风格诠释为象征性的抵抗形式
而其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
文化是这样一种层面,社会群体在该层面上发展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形式,赋予其社会以物质的、体验的表现形式。
这就完全把仪式作为一个关键词提了出来,而之后又提到了社会原料这一概念,认为亚文化的产生是遵循一个材料(社会关系)——>文化——>亚文化的一个顺序,而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媒体在亚文化形成与传播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媒体在为我们界定体验时扮演了一种关键的角色,媒体已逐渐在文化与意识形态场域从事殖民。
因为媒体正处在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个接口上,所以普通人在看待亚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媒体的意识操控着,而媒体的介入势必也会影响亚文化的自我表达,从广义上说,媒体本身也是亚文化自身的一种构建风格的原材料,例如唱片、电视节目中的措辞,报道的措辞,所以说媒体的角色十分的微妙。
接下来的一章再次赋予了亚文化两个名词:断裂和噪音。
这凸显了亚文化的离经叛道,亚文化完全就是一个社会的断裂,他和主流文化是不能够对接的,但是我认为随着商业收编,社会自身是能够逐渐弥补这个断层的,断层不是绝对的,例如朋克亚文化这样风格的文化,仿佛就是为了形成这样的断裂而创造出来的。
而噪音意味着
再现系统中的一种暂时堵塞。
以被禁止的形式传达被禁止的内容,他们是渎神的接合,往往被意味深长地界定为反常。
例如游戏亚文化,在互联网尚未对意识形态构成冲击前,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是被媒体构建成为不良的一种文化,媒体选取众多与游戏相关的负面事实,来试图将游戏亚文化纳入禁止的内容,这其实就是以上这句话最明显的显现。
接下来就谈到了亚文化的两种收编形式:语义的/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商品的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在这一章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亚文化是有一个周期的,亚文化并不会一直延续,而他的重点就是被收编,其实在撰写本科毕业困文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这一点,而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收编这一概念。
被遣返到常识为他们安排就绪的位置中。
通俗一点说就是泯然众人,这也应征了我以上的想法,即断裂的秩序得以修复。
这种恢复过程呈现出两种特有的形式:亚文化符号转化为大量生产的物品。统治集团对越轨行为进行贴标签和重新界定。
同样的,以弹幕为例,弹幕这种东西目前已经被商业收编,其已经被吸纳进众多的主流视频网站,甚至是淘宝,这种也算是一种服务的生产,但是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疑惑,虽然说弹幕已经被商业收编,但是弹幕亚文化的风格任然保留了下来,并依然在其原生的地方流行,这是否表明着弹幕文化仍然只是被部分收编了。
接下来的一章则提到了本书的关键词:风格。回归到了对亚文化本身的讨论,认为风格就是一种有意图的沟通,我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了解得最多的就是这一部分,这里也再次提到了亚文化的一个周期:从对抗到缓和,从抵抗到收编。
问题就是媒体和市场是如何融入到了这个周期之中,媒体和市场在收编亚文化的过程中无疑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但是这种作用体现在哪里,这又是一个论文选题的切入点。
e让这里也说到了,亚文化其实是一种有意图的传达,就是为了传达其自身
把注意力引向了自身,是自己被人解读。
解读成为了亚文化的一种诉求,仔细想想亚文化的确有这一部分的诉求,例如二次元亚文化、偶像文化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安利,意指将自己推崇的东西介绍给别人以期他人的认可,这种又与亚文虎保持其独特性构成了一种矛盾,我还是认为这就是亚文化为何会有一个生存周期的根本原因。
此后开始介绍建构风格的三个手法:拼贴、同构、表意实践。这里面除了表意实践有些许难以理解之外,其他两个其实很好理解,其后作者通过对朋克佩戴纳粹党徽的例子表达了亚文化同构中意义本身的消失,这样的例子很难找,但是我认为这种意义本身的消失是可以被运用在对弹幕特别是弹幕空耳以及视觉弹幕的分析上的。
表意实践来自泰凯尔学派的研究,是指
符号和它所指涉的对象、表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
这句话我很难去理解,还不能用一种系统的语言去概括,这也是我今后需要继续阅读理解的部分。
书到这里已经到了尾声,再一次重温了这本书中的众多知识,让我获益良多,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是很匆忙的阅读这本书,漏掉了很多知识,这一次通读让我对亚文化的风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关键的是让我在亚文化研究的维度上再一次加深了,我想我的下一次论文撰写会加上政治这一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亚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