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简丹,一个热爱钻研搞钱的95后。
18岁进入大学,我开始对创业、搞钱萌生浓厚兴趣。算下来也有7年了。
简单讲讲这七年的一些故事:
1.创业探索
学生创业嘛,肯定首选校园相关的行业去做。我也是这样。
当时大一,正逢我们学校周年校庆。
我就找会设计的同学,把学校的logo和年限重新设计,印在一款帆布包上。
刚开始反响平平,我心里很发愁。
后来我一想,干脆让一些活跃的同学,也就是所谓的kol,帮我带带货呗。
于是我陆续免费送出一些帆布包,给身边关系好、颜值高、社交活跃的朋友。
一方面,我的人脉得到了扩充;
另一方面,他们把包背出去,也是行走的带货宣传。
最终,我的帆布包合计卖出1000个的样子。
成本25,卖价45,一阵折腾,扣掉各种成本和送出去的包,直接到手18000+。
在尝到了甜头之后,我又带着室友开辟了赚钱新路径。
因为当时外卖不能进校园,周末又起得晚嘛,很多同学想吃早饭,又不想出门。
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开通一个上门外卖?充分利用学生劳动力优势,而且只在周末供应。
说干就干。
我选了几种适合做早餐的食物套餐,联系了外部供应商,谈好了价格。
另一边,我让室友去各个宿舍发传单,介绍我们的上门送餐业务,留下联系方式。
就这样,我们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累积服务了上千个宿舍同学。
除了我们人力的消耗,成本几乎为零。
最终在一个月后,实现人均1000+的收入。
虽然赚的不多,但带着舍友赚零花钱,又服务了同学们的需求,感觉很满足呀。
你看,哪怕是在外卖盛行的年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创业想法,还是可以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2.投资经历
因为从小有储蓄的习惯,再加上大学期间赚了一些,所以手上也有了一小笔钱。
在感叹完“我们的财商教育真的太贫瘠了”之后,决定奋起直追。
我学的是经济嘛,所以接触基金、股票很早。
虽然是95后,但也是见证过2015年牛市的人。
6月初带着4万块,什么都不懂,就直接杀入股市。
由于没有开户,就让朋友帮忙买。
结果买后一天就涨停了,直接赚了4000,那种日入几千块的刺激冲昏了我的头脑。
第一次发现,原来钱还可以来得这样迅速,并且轻松。
钱来得太快太轻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我火急火燎地开了户,带上自己的4W余粮,还有在我妈妈那借的6万,跑步入场。
当时借钱还跟妈妈承诺,以后每年以10%的利率还她,可见我的“信心”。
不仅对股市有信心,我对别人也挺有信心的。
因为,连我的股票代码都是在一个群里,看着别人发,然后跟着买的...
满仓怼票的前几天,账户没太大的动静。
后来就开始了众所周知的股灾,一路狂泻,连日跌停。
那个时候第一反应是懵逼,第二反应是不敢相信。之后才是气愤、懊恼、自责。
一气之下删了账户和炒股软件,决定不再管它,市场也开始进入漫长的熊市状态。
一年之后我打开账户,还剩5万块,割肉离场。
还没来得及接受社会的毒打,就被股市先教训了一顿。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好了伤疤忘了痛,2018年我又带着仅剩的5万,在另一个朋友的“推荐”下,高点满仓买入中兴通讯..
剧情总是如此的雷同。
大家也知道后来贸易战,中兴躺枪,一度亏了30、40个点。
那段时间也是很难熬的,又管不住手,很想割肉一了百了。
最后在亏损回升到20个点的时候,实在熬不住了,割肉离场。
好巧不巧,这时候我想起来大学时候在淘宝上买过基金。打开一看,居然是红的,还有一万多块在里面。
这些惨痛教训也不是完全没有用,至少明白了两个道理:
其一,不能跟着别人无脑炒股,不保证赚钱,但一定会亏。
其二,基金可能更适合大多数人,但需要选对标的并且持续跟进。
越早接触投资其实越好,年轻的时候吃亏没什么,全当买了经验,增长了认知。
还是那句很老套但很精辟的话,你永远也赚不到认知外的钱。
3.回归自己
我从小就热爱文字创作。
柴静的《看见》,更是让我对文字工作充满向往。
毕业后,在中国网实习过,也在泛财经类媒体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
但是很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浮”。
每天写上市公司发生了什么,身价百亿的CEO又做了什么,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脱节了。
因为厌烦不接地气,还是决定回归自己。
开这个账号,也是为了和大家分享,希望做一些真的能够触达到普通人生活的事情。
以后这里会跟大家分享财经的时事热点、基金、保险、房地产,以及我身边圈子、朋友们各种各样的赚钱小技巧:
有开寿司店的、有做知乎自媒体的、有做淘宝客的。
立志把枯燥的话题讲得有趣一点,立志传播搞钱的正能量。
这就是我啦,一个95后搞钱女孩,自由撰稿人——简丹。
吾日三省吾身:富否?富否?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