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看内向的定义,我们常常把内向认为是孤僻、害羞、难以沟通,甚至内向者本人也会这样认为。然而,当“内向”与“外向”这两个词汇被发明于区分人不同的性格时,其最初意义是“倾向于将能量诉诸于内部或外部”。
是的,不是是否孤僻是否难以沟通,而是喜欢将能量诉诸于内部还是外部。是喜欢奔走相告还是喜欢写在日记里,是喜欢到处哭诉还是喜欢自己等待时间治愈。
因此说到“治疗内向”这种事情,根本就是扯淡。是的,我这个文章标题也是,所以我打问号嘛对不对。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个绝对内向或者外向的人,有也是在精神病院。所有人都是两种情况的混合体,只是有的人偏这边,有的人偏那边。
我对此印象很深,上次偶然得知自己是双子座,朋友立刻说确实很像双子座,我虽然不相信星座,但是想想自己,自大学进入社团之后,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逐渐发现自己外向的一面,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做分享,特别是在许多人面前分享,这对之前的我来说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所以说我是双子座?其实我内心有着两个人,有时内向有时外向?或者说是社团让我发掘出一直被压抑的自己?外向的我才是真的我?只是因为我也是内向外向的结合体而已,社团的快乐氛围让我外向的一面更容易表现出来而已。
另外今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内向者的文章,描述了内向者十个特点,我几乎全中,而对其中一点我的感触特别深:“不善于对刺激做出反馈”
当真是这样,常常对方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行为表达了某种感情,而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在一些人看来根本就是自然反应,在我看来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整个人像卡带了一样...
大二时候特意因为这件事向社团学姐咨询,姐姐给我的意见就是“做自己”、“你就正常表现,怎么想怎么来”,当时给我举的一个夸张例子就是“你看TA对你那么热情不知道应该怎么反馈,你要是当真不知道说啥,你就上去给TA一个拥抱”。当时姐姐不知道的是前半句的ta其实就是她自己,哈哈。而当时那段时间我的座右铭就是“为所欲为”...
啊对了,在谈话的最后,分开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来感谢她,就真的抱了她一下,然后红着脸跑开了。哈哈哈想想自己当时可真是呆萌呆萌的小学弟呢。唔其实现在也是o(*////▽////*)q
啊咳咳,扯远了,一不小心陷入了回忆之中。
刚刚一直在说的是每个人都是内外向的综合体,不需要为自己太内向或外向担心。
那么就说到内向“治疗”第一步,接受而不是排斥。
大二时候开始上台带练,紧张得不行,找学姐求教。学姐一拍大腿:“我就紧张了怎么地!我现在大三了上台还紧张呢!我就紧张了怎么地!紧张归紧张带练归带练,边带练边紧张,边紧张边代练,不妨碍!”咳,原文没有这么霸气,我改得这么夸张正是要突出其中的涵义--接受而不是排斥。
而我想经过上面对内向定义的讲解,大家应该也能够接受一点了,因为我知道这个定义时就是这样,就好像自己给自己判的刑被发现是误判。内向不是错,只是天生的两种性格中的一种而已,何况自己又不是纯内向,那是自闭。
接受自己真的会很难,如果你问我“你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是单纯的做分享吗,就没有一点想要说服自己这样的原因在里面吗?”我还真不敢说自己就是纯粹学雷锋做好事。
就当我们都能够接受这一点吧,那么问题来了:你自己接受自己有什么用?社会接受你吗?你自己舒服了能找得到工作吗能找得到女朋友吗能把祖传染色体传下去吗?(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确实,这个社会是外向者的社会,或者说游戏规则更适合外向者,而这也是我们常常想要自己变得外向的原因。
然而很多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都是内向者,像XX和XXX还有XXX咱就不说了,最让我无力吐槽的是甘地,他为了独处,每周会有一天一整天不说话,到这儿的话都很厉害,问题是当天他需要与人沟通的话就通过纸笔的方式来交流,话说这和说话区别大么...
不管怎么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内向者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既要自己不那么难受,最好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这之前,我们还要看一个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社交能够给外向者带来能量,而对内向者来说,社交是一种耗费能量的事情。那么什么会给内向者带来能量呢?独处。
那么答案就来了,内向者如何与世界相处?---面具。
面具是一个偏贬义的答案,好听一点儿是这样婶儿的:如果说社交是现实,那么独处便是我们精神的花园,通过独处,我们获得能量,再回到现实中,使用这部分能量。
那么问题又来了,可是我不擅长对社会的刺激予以反馈啊,就算这样想了,有能量了又怎么样啊?
这也是我使用“面具”这样的回答的原因,这里取的寓意不是虚假,而是说有一套方案去面对。要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换上这副面具,要作报告的时候我们换上这副面具,这副面具不是别的,正是对应的能力。
是的,将能力与性格剥离开来看,内向不应该是你不会说话不懂礼貌的借口,内向者也可以很会演讲,也可以很会与人沟通,这些都是能力,也是所谓外向者也要学习的能力,最多只是他们起点高一点而已。
只是我们会一直记得,这些能力都是工具,是面具,真正的自己是回到精神花园,回归独处,怡然自得时的自己。
所以说,正如开头所说,不存在所谓“治疗内向”,只是如果你像我上面那两步所说的那样想,会轻松许多。
所以说,方法已经给出来了,怎么做才是做重要的,共勉吧。
最后,感谢荣格、李松蔚老师、TED《内向者的力量》演讲者苏珊·该隐以及《内向者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的作者,我全文的思想都是他们文章与自身经验的结合,文章凡我说得义正言辞的话,其实都不是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