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宗是明末泉州德化窑瓷塑大师,他在宗教造像上开创了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何派艺术”,其影响力不限于瓷器,在泥塑、木雕、铜雕、牙雕等门类都可见何派艺术的传承和影响。在西方他被称为中国的米开朗琪罗。
大凡艺术大师对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作品稍有不如意处往往是毁掉重来,不令有明显瑕疵和遗憾的作品留存人间。这种敬业精神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身上都有充分体现,留下不少“废纸三千成一画”的佳话。作为艺术大师的何朝宗亦不例外,从其传世的作品中,我们不但感受到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同时也对其追求作品质量之白璧无瑕、宛如天工的完美主义深感讶异和赞叹,这种对极致的追求除了艺术大师的敬业和自律,亦有深厚的宗教情怀在焉,尤其是当其作品属于宗教题材时。这种虔恪的宗教情怀在信仰缺席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中是不存在的,在古代艺术大家中则普通具备。
视频中此观音坐像的风格属何派艺术,作品从工艺和旧貌看亦有一定时间(梦驴看法是清末民初),但不会是明代作品,更不会是何朝宗本人作品。因其瑕疵不止是“无伤大雅”的一点点,可以说是多而明显,此举三点:
其一,胎土干涩,缺乏滋润。熟悉明清德化窑白瓷的人都会对德化窑白瓷露胎部分的滋润明泽印象深刻,其胎质的滋润油糯程度超过景德镇窑甚多,有“糯米胎”之称。之所以能如此主要在于古代德化窑在瓷土陈腐环节耗时长久,有“祖为孙备料”的传统。
13世纪末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流经刺桐(古泉州名)港的河宽大而湍急,乃是穿过京师(杭州)城那条河流的支流。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城(即德化城)。这里除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种瓷器的制作工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内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八十二章)
陈腐乃瓷土备制之必经环节,目的在“去性”,提升瓷泥的可塑性并防止烧窑时产品开裂。陈腐时间越长,瓷土越精细,出窑产品的瓷胎才能达到滋润明泽如蒸熟之糯米的美感程度。
但我们从此观音像底部露胎的地方却看不到一丝的滋润,而是呈干涩的粉白状,这种粉白涩胎的德化瓷要到晚清以后才出现。(图2)
其二,胎体多处窑裂。从底部可见三条纵深窑裂,裂痕既粗长且深,并有部分线段穿透到佛像正面已影响观瞻。(图2、图3、图4)其实此窑病与上面提到的胎骨干涩是密切相关的,都是瓷土陈腐时间太短所致。
其三,表面多处黑斑点。此亦窑病,乃匣钵密封性差甚至破裂而跑进窑灰所致。仅视频能清楚看到的窑灰斑点即有四处。(图3、图4、图5)
如果是在隐蔽处存在少量瑕疵,以较宽的尺度来认定其为何朝宗作品也勉强过得去,毕竟世上也没有绝对的事。但在多处硬伤明显的情况下再认定其为何朝宗大师的作品就说不过去了,这尺度就有点宽得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