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孔子听了都想改作业!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本身,就像问“呼吸和心跳哪个更重要”一样,是个美丽的陷阱!

首先,咱们得把擂台拆了。学习和思考,从来就不是拳击台上的对手,非要KO对方。它们是灵魂的双翼,认知的左右手,火锅里的毛肚和鸭血——离了谁,这顿“知识盛宴”都索然无味! 硬要分个高下,那是犯了“非此即彼”的幼稚病。咱们搞哲学,讲究的是辩证统一,是“既要…………又要…………”的高级玩法。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古圣先贤们早就“吐槽”过了:

1.  孔夫子(《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堪称“学习思考关系论”的鼻祖级金句。啥意思?夫子他老人家一针见血:光学习不思考,你脑子就成浆糊了(罔)!光思考不学习,你离掉坑里不远了(殆)!看看,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看透了咱们的毛病。

2.  伊曼努尔·康德:“无内容之思维是空洞的,无概念之直观是盲目的。” 翻译成大白话:没知识(内容)支撑的思考,是瞎想;没思考(概念)加工的知识,是白看。跟孔夫子隔空击掌,英雄所见略同!

3.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思考而无学问,是虚弱的;学问而无思考,是危险的。” 看看,连小说家都忍不住插一嘴:空想伤身,死读书要命!

4.  禅宗公案(《五灯会元》):“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 这就更玄妙了:完全不思考就知道?那只是本能反应(第二等)。靠思考才明白?已经是二手信息了(第三等)。暗示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的“不思之思”?这境界太高!

好,咱重点掰扯下夫子的金句:

“学而不思则罔”:想象一下,你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读书、听课、记笔记,知识塞满了硬盘(大脑),但从不按下“处理键”。结果呢?这些知识就像一堆乱码文件,彼此孤立,无法调用,遇到实际问题直接死机——懵圈了(罔)!这叫“知识的消化不良症”,典型的“书呆子”养成路径。

“思而不学则殆”:反过来,你整天像个思想家,眉头紧锁,“我觉得宇宙是这样……人生是那样……”,观点天花乱坠,但从不看书、不查资料、不接触新知识。这种思考,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根基全无。轻则得出荒谬结论,重则误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殆)!这叫“思想的空中楼阁症”,俗称“民科”或“键盘侠”预备役。

所以,它们是“灵魂CP”! 学习(输入)给思考提供弹药和建材;思考(加工)把知识内化、批判、整合、创新,变成真正属于你的智慧和洞见。谁也离不开谁,互相成就,比翼双飞。

有同学可能说:“那总得有个先后吧?先学知识,再思考运用?”表面看,像那么回事儿。婴儿先学说话(学),才能表达想法(思);咱们先学微积分(学),才能用它解决物理问题(思)。但是,这个“先后”只是非常粗略的、外在的描述。细究起来,学习和思考是“量子纠缠”般的存在!

你在“学”一个新概念时,大脑已经在飞速地“思”:这跟我已知的有什么联系?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 学中有思。

你在“思”考一个难题时,发现自己知识有盲区,立刻会去查资料、请教他人—— 思中有学。

一个深刻的“思考”火花,往往源于之前大量“学习”的积累和沉淀。而一次有效的“学习”,又常常被一个好奇的“思考”问题所驱动。

它们不是接力赛跑,而是双人花样滑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得分。

把学习和思考截然分开,规定一个严格的“先学后思”或“先思后学”的流水线,这就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像规定吃饭必须“先嚼30下才能咽”,或者跑步必须“先迈左脚再迈右脚”——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则僵化死板,忽略了认知过程的有机性、动态性和复杂性。

在真实的学习/思考过程中,它们是水乳交融、互相渗透、螺旋上升的。强行拆解,只会让认知过程变得机械而低效。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学习和思考哪个更重要?” 我的答案依然是:

停止比较!拥抱融合!

学习和思考,是认知硬币的两面,是智慧之车的双轮,是火锅沸腾不可或缺的炉火与高汤。没有思考的学习是知识的坟墓,没有学习的思考是幻觉的温床。只有让它们在你这座“思想工坊”里亲密合作、永不停歇地互动,你才能真正做到:

学得通透(因为有思考穿透)

思得扎实(因为有学习奠基)

最终成为一个既学识渊博又思想深刻的“明白人”!

记住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别让他老人家为咱们“罔”和“殆”的状态操心(想象一下孔子拿着红笔改你作业的样子)。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既做勤奋的“渔夫”(学),也做智慧的“大厨”(思),炖好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火锅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