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读博遭拒的郁闷
近段时间在考虑是否读博的问题。
自己所在研发岗位的课题,与攻读博士的课题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公司现阶段管理混乱,晋升和提薪都没有指望,而自己经济紧张,年岁已长(37岁),不能再荒废岁月,为自己储备“过冬粮”迫在眉睫。预期公司的这种状况至少会持续3年左右,刚好够读一个博士,而获得博士学位,不但可以弥补自己早年的缺憾,薪水也会有小幅提升,对申请社会上的课题、职称,以及社会地位都大有益处。但读博期间必定压力巨大,自己拖家带口(原计划还要生二宝),能否承受是个问题,且读博期间收入会大受影响,穷上加穷,日子将更加难过。
我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下定了决心,破釜沉舟,干脆一咬牙,苦逼三年,将博士学位搞定!
结果,领导一句话就结束了一切:不同意。理由是影响工作,且有泄密风险。
我不想丢了工作,只好放弃,顿时很失落。
二、需求究竟是什么
虽然很郁闷,但事实必需接受。
专门找了个时间,晚上跑步4公里,流了一身汗后,开始思考这件事情(这是我喜欢的方式)。
真的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自己在请教本部门两位博士是否应该读博时,我们长时间的讨论,其实已经将这个问题谈得很透了。
核心问题,其实是:自己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是博士学位吗?其实并不是!说到底,自己是通往目标的路上遇到了障碍,走不动了!自己的目标是“创建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但却处在基层技术员位置,没有晋升的迹象,且目前的公司管理处于极度混乱状态,研发人员被排斥在运营之外,不评估绩效,不考核,却也不晋升、不提薪,自生自灭。在这种状况下,确实是看不到希望!
但自己为什么没有晋升的希望?其实假设一下,即使现在公司管理正常,自己就能得到晋升吗?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卓越的业绩!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机会总会有的,而对于能否“抓住”机会,博士学位和能力,哪个重要?!自然是能力!
博士学位,其实仅能起到一个作用,就是机会多一些,而不是“抓住”机会。但现在自己需要机会吗?自己目前就是独立的研发小组负责人,可谓当家作主,已经拥有机会了!
而如果读博,在4年里,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产品之外。因为博士课题和产品课题的目标不一致,研究内容自然不可能一致,甚至偏差很大。而现今博士毕业的要求极高,不但要求具有“看起来”高大上的创新点,还要求系统化,还要求发表数篇档次较高的英文文章,这就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包括查阅文献、思考方案、总结试验、修正方案,以及写作等。还有博一的课程,肯定要也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而产品课题则不同,目标很明确,即解决应用问题,“实用”即可,只要能解决问题,可以选择任何方式,甚至可以跳跃式进行,不必一定按步就班,多余的部分可以一概舍弃,即使不能自圆其说也无所谓。
也就是读博士,确实可以提高能力,却与工作项目是相矛盾的。
做好产品课题,却不但可以提高能力,同时,也建立了业绩,这是顺势而为,一举两得!
再从另一方面来讲,公司管理混乱,将研发边缘化,虽对个人发展不利,却提供了“缓冲”,排除了杂务干扰,让自己有时间和精力把能力和业绩“补”起来!解决在线产品的问题,并创新产品。等到管理拨乱反正,自己手里已经准备好了杀器,将无往而不利!
而博士学位虽然有用,却远比不上能力的提升!
读博士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研发实力,是因为外界有硬性要求,任务重、时间紧,且有深度要求。而自己做项目,很大程度上是靠“自觉”!如果自制力不够,拖延、放低标准,甚至放弃!将一无所获!不但不会有业绩,更谈不到能力的提升!那就不如去读一个博士!
那要怎么做呢?
像做博士课题一样做项目!像X博士说的,将一个项目做透了!做彻底了!
“杀伤力”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路上,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遇鬼杀鬼!能够清除掉一切障碍,一步一步到达目标!而那些障碍,之所以能成为“障碍”,就是因自己“缺”,搞不定,那就去观察、思考,自己究竟缺什么,再有针对性地去补起来,那些障碍就不再成为障碍,自然就可以向前迈进一步了!
三、总结
自己最缺的是能力,而不是博士学位;既然有决心攻读博士,则以读博士的方式和要求,完成自己手头所做的产品课题,是最优的方式,既完成了业绩,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提升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就是如何自制!
树立清晰、明确的目标,即解决在线产品的问题,以及创新出产品。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专业性方面的,有自制方面的,还有组织管理方面的,那就去观察、归纳、总结、分析出自己究竟“缺”什么使其成为障碍,再有针对性地“补”起来,使之不再成为障碍,自然就前进一步!这样一个障碍一个障碍地清除,一步一步地前进,自然就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最终必能到达目标!
成长过程中,每一点的成长,都将发挥出作用,因此,这是复利效应,初期阶段时看起来很慢,似乎难以觉察出变化,但一旦积累至一定程度,将开始爆发式的增长。因此,实现所需的时间,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长。